然的笑。宋美龄出语惊人
武汉,就像个即将分娩的孕fù,怀着一种对痛苦的恐惧和对胜利的希冀,在不安地躁动着。各种各样的人,从难民、商人、士兵、官吏,到学者、流亡学生,都在为国事、家事,为公事、私事而四处奔波、忙碌着。街面上、长江里,无数的人潮南来北往,东西涌动。各种车辆,从进口的小轿车到卡车、pào车甚至畜力车,夹杂在拥挤的人流中左避右闪,缓慢地挪动着。一车车食物、yào品和qiāngpào弹yào,从四面八方运到这里,再从这里运到前线。而从前方溃败下来的部队,又必须经过这里转向后方整训。武汉象是要bào裂开来,承受着一种远远超过其能力的重荷。
这天傍晚,guó mín dǎng中宣部副部长董显光,引领着英国记者弗雷特厄特利女士来到蒋公馆。蒋介石一身青砖色呢长袍,在夫人美龄的挽抉下,笑着迎接了这个来自英lún岛的中年女记者。
蒋介石记忆不错,一见面,他几乎马上就忆及这位看上去心慈面善却极固执的英国女xìng。几个月前,她曾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如何使用外援经费一事,追问个不休,令他十分厌烦。
“但愿今天别再找什么麻烦。”蒋介石心里念叨着。他最怕西方的女记者,对付男人他自认还有办法,但却不愿在女xìng面前失了风度,尤其这女xìng还是来自对中国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大英帝国。
起初,会谈气氛还是十分融洽的,这得归功于能言善辩却又不乏魅力的夫人。厄特利女士兴奋时,索xìng扔掉记录本,即兴与总司令夫fù闲聊起来。从欧洲风云到远东战火,从蒋介石夫fù到普通中国人,从武汉到中国的未来,女士的兴趣似乎十分广泛。而蒋总司令夫fù有问必答,十分谦和,又十分默契,一时颇得女记者的好感。
这时,女记者似乎想起了什么,转口问道,“总司令,有件事不知你知道不知道。来汉口这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十分不解的问题。伤员们三三两两地被抛弃在大街、车站和码头上,无人照管。他们的伤口在化脓,有的已经长了蛆虫,他们的生命时刻都有危险。汉口市内情况还好些,郊外情况更糟,这类事几乎根本没人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西方的道德观念中,士兵作为人,是战争中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女记者对这件事的关注,甚至远远超过了依靠士兵支撑的总司令。
其实蒋介石并没把这件事完全放在心上,也许在他眼里,这种事本来就微不足道。他想了想,还是说起了官话:“各部队有医疗救护队,我想他们会管这些事的。当然,0良下前线战况紧急,有照顾不过来的地方也是完全可能的。”
宋美龄流利的翻译,并没能消除厄特利女士心中的疑惑;“那么政府有没有采取什么紧急措施来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可是为国家流血啊!”
蒋介石听罢,咧嘴一笑,道:“女士,中国不似大英帝国。这个,这个,我们缺的是钱,而不是士兵。中国的青年壮丁人数比日本人总数还要多。有些小事我是不可能都过问到的。当然,如果贵国政府能给我国一些实际的援助,这方面情况是会好些的。”
女记者闻言算是眼界大开。可宋美龄翻译完后,不识趣地又发挥道:“其实,我们招年轻的壮丁,只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就能送上前线。而这些伤兵,不知要花去多少钱,多少时间,才能重新回到部队,有的也许根本没法再去打仗了。所以从国家角度来考虑,后者更合算些。”
凭直觉,女记者相信夫人说的是实话,可这件事本身就不是一笔经济帐。望着眼前优雅、高贵的中国第一夫人,她的眼前这时浮现出一双双呆滞、绝望的黑眼珠。
半月前,女记者和另一位美国同行结伴去前线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