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 章(第1/4页)  三十八军在朝鲜:抗美援朝战争纪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能平静,那时为了对付敌人的制空权,认为找到个山洞似乎就保险了,对美帝的残忍疯狂和破坏力认识不足,防范不利。在同现代化的敌军作战,要求指挥员考虑问题,必须细致周到,稍有疏忽,就会吃大亏,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美军的这笔血债我是永远忘不了的。事后组织干事卢锡勤同志亲自去处理了烈士的后事。有232名同志牺牲了,其中还有师后勤争先入朝的刘轨等几名女同志,以及12名营团干部为了抢救伤员也牺牲了。他们之中有:后勤处长于国良同志;?勤副处长兼卫生科长崔景坤同志;组织科长袁敬文同志;军械科长连秋云同志;财务科长刘旭同志;军需科副科长孟符臣同志;军械科副科长郑爱民同志;卫生科副科长李津涛同志;秘书科副科长孙成本同志;青年科副科长刘显德同志;……

    第三章 二次战役的序幕(4)

    这些同志都是我军的骨干力量,他们之中有的从13岁起就参加了革命,经历过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为祖国的解放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立下了汗马功劳;几个女孩子刚刚走出家门,凭着满腔热血,争取来到了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在烟熏火燎的时候,他们想到的仍然是可爱的伤员同志,不忍离开岗位一步。我们要牢记他们决心打败美国侵略强盗的遗愿,不忘这笔血债,一定要多消灭敌人,以偿死难烈士的遗愿。

    美帝国主义是世界上最凶残的屠夫。我军对放下武器的敌人实行人道主义,不打不骂,他们却对我军伤员从不放过屠杀。花坪站是离前线较远的我军第一个兵站。伤员先集中到这里,然后从这里转运回国治疗。这里原是东西街,约有四五十户人家。开始伤员都住在街里,不少文工团员在这里参加护理工作。他们之中有男有女,有些同志刚从学校出来,不懂得战争,害怕死人,见人流血都会闭起眼睛来。但敌人的残酷和同志们的英勇,使他们迅速成长了,成了无所畏惧的人。第二天,敌机发现这儿有驻军(是收转伤员的兵站),又是扫shè又是投弹,把一条东西街两旁的房舍zhà成一片瓦砾。文工团员们决不让伤员二次负伤,他们冒着敌机的轰zhà,把伤员抬到街外的一所学校里。女青年刘剑峰,爱剪短发爱戴帽子,绰号“假小子”,别人抬,她却一个人背,累得汗水淋淋,也不甘落人后。有的女同志守住伤员寸步不离,准备随时进行抢救。四处的房屋被打着了火,当时情况非常危急,一个伤员却提出要求:“给唱支歌听听吧!”在敌机的轰zhà和扫shè中,她们竟然唱起歌来了。因为他们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能满足伤员同志的任何一个合理要求,都是她们感到荣幸的事。但是,她们刚刚在学校安置好伤员,敌机又轰zhà学校了。学校又变成瓦砾。她们把伤员抬进山洞里,敌机仍然不放过,有的同志就用身子掩护伤员。为了解决伤员住处,边护理边挖防空洞,有的伤员需要转回祖国治疗,晚上她们还要抬着或背着伤员上车,白天黑夜得不到休息。她们不仅要给伤员喂水喂饭,而且还要给伤员接屎接尿。女文工团员李丹表现得非常勇敢泼辣。一个伤员呻吟要解小便,当他看到端着盒来接尿的是个女同志,忙地摇头说:“不尿了。”

    李丹把尿盒伸过来说:“别不好意思,尿吧!”

    那位伤员臊得满脸通红,姑娘却毫无羞愧之色。因为她们热爱祖国,把自己的一切行动,都看成这是对祖国的奉献!

    五、铜墙铁壁阵地上断粮断水,335团领导极为着急。可是急需的弹yào都运不上来,粮食就更运不上来了。为了解决部队吃饭问题,他们决定就地筹借粮食,又想到了老民运股长冯孝先。他因为双眼临时有毛病,一直留在后面负责收容工作。他一接到命令就急急忙忙地回到团里。政治处主任刘鸣鹄告诉他山上的情况,并说团指挥所也没有吃的……冯孝先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