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章 抵达平江(第2/3页)  泉涌无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姑娘,我叫你晓泉好吗?”

    “可以呀,朋友都这么叫我。”

    “你还在读大学吧?”

    “我今年夏天刚刚毕业。”

    “是读的医科吗?医疗站那边倒是一直缺人。”

    “不是,我读的交通工程。”我不好意思的笑笑,恨自己当初怎么不学医。“但我能吃苦,干什么活都没问题。”

    杨哥笑了笑,话锋一转,“做过饭吗?”

    我头如捣蒜。

    当天傍晚,我被安排在一个志愿者工作点——通江大饭店。据说这个饭店在平江算是有年头了,前任老板是土生土长的平江人,几年前把店面交给儿子管理,自己享清福去了。洪灾到来后,老板当机立断的停止营业,每天做盒饭、蒸包子,义务给前线官兵、受灾群众送饭。他说,我是平江长大的,没有家乡人的帮助提携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家乡遭难,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安排好饭店的一应事务,他加入当地的志愿者协会,在大坝边上协助抗洪战士装运沙袋。大家谈起这个老板,都是满口称赞。

    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和饭店的师傅和志愿者们一起,准备食材,和馅,擀皮,包包子,装盒饭。刚开始的时候,几个阿姨见我年纪小,不像会干活的样子,只让我洗洗菜,装装盒饭,在我无意中展现出擀皮的才能后,才脱离了打杂的角色。

    离通江饭店最近的安置点是一个体育馆,我去过送过几次东西,里面的地板上一列一列整整齐齐的铺着被褥,被安置的灾民情绪平静,有序的生活共处。只是看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被褥上,目光沧桑,面色茫然,我还是觉得一阵心酸。他们失去的,是生存了数十年的家园啊!

    平江街边的许多店铺几乎都成为了供灾民和抗洪人员提供临时休息的地方。一些小仓买的门口堆放着食品和矿泉水,旁边立着牌子:灾民及抗洪人员免费取用。这种小温暖随处可见,只要是为抗洪出力,在平江可以得到最大的支持和让路。灾害面前,我看到了一种平和温暖的力量,看到了人间的大爱无疆。

    在充实的劳动和团结一心的气氛影响下,与岑舟的矛盾几乎被抛诸脑后。我在来平江的路上给他发了短信,告诉他我来做抗洪志愿者,也正好趁这段时间彼此冷静一下。灾区的信号时好时坏,充电也不太方便,他发来短信或者打来电话,我常常不能及时回复,慢慢的只是每天晚上临睡前发几条短信,简单聊聊,报个平安。

    在看到了灾难的无情,品尝了些人间冷暖后,我仿佛被醍醐灌顶,深深理解了珍惜一词的意义。我常常在入睡前想念岑舟,打定主意以后一定不再辜负光阴,把时间浪费在猜疑和冷战上。

    几天来我一直在二线做后勤工作,挺想去抗洪一线看看。

    “这有什么难的,等会儿包子蒸好了,你跟张叔的车一起去给前线的战士送去。”饭店的刘婶建议。

    “行呀。”

    张叔开了个平时用来采购食材的面包车,后车厢慢慢当当的装上了食物和矿泉水。我坐在副驾驶上东张西望。

    车子沿着一条并不宽阔的公路行驶。据张叔说,这条路是将沙子、无纺布等抗洪物资运往前线的要道。难怪路上常能看到洒落的沙土。再往前开,道路被洪水截断,这片区域成为了一个装卸点,停放这许多运送沙子的军车。抗洪战士和志愿者们在卸下来的沙堆旁忙碌,有的撑袋口,有的用铁锹往袋子里装沙子,有的把装好的沙袋运到冲锋舟上。

    再远望就是浑浊的洪水和将之隔绝在外的堤坝了。之前在我的想象中,堤坝应该比水面高出很多,呈较为宽阔完整的梯形,离得近了,才发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水面要比我们目前站在的地面高出一大截,我见到的堤坝也只是斜度不太大的一个土坡,上面铺着几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