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防御地位。自从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入了进攻。这是革命的进攻,说反攻不确切。因为反攻是带有防御意义的,不能完全概括这一形势和内容。”
毛主席兴奋地说:“刘邓向大别山前进,开始引战争到蒋管区,脱离解放区作战,利用蒋管区人力、物力,减少老区负担,是由内线转入外线的第一着棋子,这是伟大的胜利。”
周恩来深解máo zé dōng语中含意,接道:“是的。自古谁得中原,谁就得天下。”
周恩来停了一下,又说到:“主席,刘邓进入大别山,各个战场都活了。不过蒋介石并不会甘心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他一定会拼上xìng命的。”
máo zé dōng点点头。
周恩来的目光透着沉重:“只是这样一来刘邓背得太重了。”
听到这里,毛主席激动地站起身来,在地上走了一圈,说:“……他们没有后方,物资困难,人拖瘦了,脚板跑大了,这代价必须支付,因为代价是伟大的,要号召全党全军向他们学习。”
máo zé dōng移步到门口,撩开门帘,望了一眼满天的星斗:“夜黑了,星星才更亮。困难大,背得多,刘邓就更光荣。他们的行动是英勇的行动。”
------------
寻机歼敌,在大别山立足生根(2)
------------
两天后,电报载着máo zé dōng亲手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传送到人民解放军的各个战场: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xìng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guó mín dǎng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guó mín dǎng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历史重重地记下了一笔: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开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刘伯承走到哪里也离不开地图,有时甚至把看地图当成一种休息消遣,无论多么紧张疲劳,只要往地图旁一站,他就能气沉丹田,进入一种“入定”状态。似乎他面对着的不是花花绿绿、点点线线的图形,而是一片活的凸起的天地。他全身心走进去,跨过山川江河,步入广阔平原,越过小桥关隘,在山山水水之间跋涉,从满头乌发直走到一顶银丝……
此刻,他正手拿一盏油灯,站在一幅“大别山区形势图”前,构想着部队的进一步展开。
邓小平刚刚签署了一项作战命令,打开收音机想听听敌人的动态。他怕影响刘伯承,便把音量调到最小。
收音机里guó mín dǎng的电台正在广播近几天的战事:“……本月下旬,国军10万官兵于息县汝河、淮河一带追阻围歼共军,激战数日,战况空前,毙伤共匪无数,缴获武器颇多。目前,国军正在节节进击,共匪已作分股逃窜。据可靠消息来源。此役中,国军曾击毙一名身材高大且戴眼镜之匪徒,经多方证实,此人必系共匪头目刘伯承无疑……”
“我说政委”,刘伯承眼睛不好,耳朵却很灵。他放下油灯对邓小平笑道:“我这是第几次被击毙啊?”
邓小平也笑了:“蒋介石是恨你不死哟!本来在晋东南、冀鲁豫,你已经是人家的心腹之患,如今又窜到大别山,跑到人家卧榻之旁,令他骨鲠在喉、芒刺在背,还要取其首级,他能不恨、不盼你死吗?”
“说的是哟。”刘伯承又举起油灯,视线回到地图,说:“你看,大别山纵横千里,西至平汉,东临津浦,北傍淮河,南靠长江,突出于武汉、南京之间,物产又丰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