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42 章(第3/4页)  梅河遗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龚天庐越发奇怪,忙问惠法师这其中缘由。

    这时的惠法师对龚天庐道:天庐吾儿,你且跪下。听娘与你细说根源。这菜油缸内,是你未曾出世,就死去了的父亲。而我,就是你的亲生母亲......

    惠法师还教导龚天庐,要他给养父母树碑立传,道其生身父母小,养身父母大的道理。龚天庐依母言而行。

    之后,龚天庐改回真姓,叫王天庐。其母惠法师,不再做尼姑。她与儿子一起,享尽人间富贵荣华。

    作者简历

    唐大权,男,1964年生于民歌之乡《龙船调》的湖北省利川柏杨坝,土家族。1982年毕业于恩施财校物价专业。后分配于建南供销社工作。前后任过物价、出纳、统计、人事、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等职。经济师职称。到2002年企业解散后,由于生活所迫,南下广东打工谋生。

    本人无论过去在曾经辉煌过的供销社工作,还是在外出打工谋生时。由于自已别无它长,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一直在做着另外一个梦业余文学创作。1988年,曾自费参加南京青春文学院小说散文专业学习,在《文艺学习》杂志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老挑二》,深得时任《南京日报》文艺副刊编辑蔡之湘老师好评。1989年加入利川市文学协会。当年投文《跳舞的人》参加该协会主办的民族文学大奖赛,获得优秀奖。后又参加宁夏北方文学艺术研究所学习,其诗作《哭母文》、《父亲的脊梁》收录于由乔树生主编的大型诗集《南吟北唱》上卷。后被《黄河文学》、《朔方》杂志社聘为特邀创作员。多年来,本人的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散见于各地报刊杂志。

    2002年企业解体,由于生活所逼,南下广东深圳打工。在闲暇无聊时,又开始提笔继续写作。后来,在一起打工的儿子出钱买了个电脑。可当时我是一个电脑盲。在请教儿子的时候,慢慢学会了打字。于是开始学习网络创作。

    记忆中的天子殿

    天子殿是一座庙,在我五岁之前,亲眼看见它,就在离家不远的南边山上耸立着。大概是在文革中的1969年,被当时的白庙公社新民大队,撤去修建了学校和办公室。

    我那时由于小,真的没有去过天子殿。只是遥遥相对着,看见过它。多年后,听家乡人说,天子殿要重新修复,但又是好多年过去了,但还是没有天子殿的影子。

    文章里的故事,我也不知道是从哪里零星道听途说来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我真的不清楚。

    但我要说的,天子殿是真实的。就在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龙船调》的真正发源地湖北利川柏杨坝镇。

    可惜,今天再也见不到,昔日天子殿的影子了。

    找寻那传说中的影子

    找寻那传说中的影子

    因为不清楚那个传说,到底感不感人,所以在第二卷第一章“两个小镇的传说”里,也就算得上是一笔带过。接着就转向梅河人家生存和生活的纷争中去了。到底柏杨坝是不是有过传说中的一百只神羊,许多老辈子说得活灵活现。家乡利川市柏杨坝镇,笔者王婆卖瓜,认为人杰地灵。只是出了我这个蠢才而已。目前,中央电视台正在拍摄一部叫《大水井》的30集电视连续剧。那大水井当时的主人,据说是仅逊色于刘文彩的中国第二大地主。

    小时候,我听见大舅给我绘声绘色的摆过龙门阵,说是李氏家族开始到大水井来时,是逃荒要饭来的。他们为什么会在云雾山的半山腰,生根落点下来,而且一步步的辉煌起来?于是,就有人说,那里的地形好。笔者一不会yīn阳,二不懂地理。只是在心中,默默地记着,他们的说道。

    结果啊,就将一些影子似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借用到拙作里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