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老翁做不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两句话,现在已经变chéng rén们的口头禅,谁都会说,但真正能够奉行者几希。
因此,能够在穷达之间变通,顺应时势而处世,了解其中的道理是一个方面,能够自甘平凡,扑下身来实行,则是另一个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
半高处观照人生
中国古人推崇“行道中庸,师法自然”,也就是说要适可而止,豁达平和,无为不争,知足不辱。
邵雍诗中说:“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饮酒要停留在微醺阶段,美酒饮到十分反而没有味道;花含苞未放最诱人,全开了反而不美。这种意见很难名状,只恐怕人间都没有人知道。
好花看到半开时,可以说是深刻地探究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微妙。
中庸之道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为人们所贬弃。抛弃了中庸,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以极端为革命为美的流行趋势,成为我们人生的“左派幼稚病”。我们不以为这是一种心理障碍,反而把它当作精神补yào。
其实,中庸之道并不像我们所批判的那样,鸭子过河随大溜,或是和稀泥的庸俗把戏,它本身所具有的人生智慧,能够对我们人生提供补益。
中庸是一种对人生明智体悟的达观,讲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本xìng,以及人自己依照这个客观世界的规律去做的准则,这种达观能够使人对功名利禄保持淡泊的态度,乐天知命,带着安然的心情度过一生,同时也融合了自由狂放的发展能使人深切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从接近生活的层次理解,所谓“中庸之道”就意味着进行必要的折中与平衡。我们要吃饭的时候,吃一碗还饿,吃三四碗就撑得难受,而吃两碗正好;要喝水的时候,刚开的水太烫,放了半天的太凉,开后放一会儿的水冷热正好;人造地球卫星的离心力小了,卫星会引落地面,离心力大了会飞向宇宙深处,以既不落地又不飞失为好……
这两碗饭,放一会儿的开水,不大不小的离心力,就是中庸。
简单地说,中庸就是择其两端用其中,处世、待人、接物把握到最恰当的那个“度”,它既不“过”,又不“不及”,是“恰到好处”,“最好”。如: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是世界观,是方法论,它涵盖着万事万物。
“温而不厉,威而不猛”这是待人的“中庸”。
“小钓而不钢,戈不shè缩”这是待物的“中庸”。
“乐而不yín,哀而不伤”这是审美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辨证的,它的前提是承认物质世界是变化的,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
“中庸”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那条路,“中庸”是不焦不生恰到好处的那种火候。
兴高采烈是生命的花朵在心情缩放,但是却不能太过,因为乐极生悲并不是全无道理,人生绝不应如昙花一现。人生有痛苦,只要没到把我们折磨得形销骨立,就没必要回避,只有痛苦的体会才能让我们懂得快乐的日子,也没有办法回避,我们保能加以融合和协调。
中庸思想的前提是承认物质世界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强调了“和则生物、同则不济”,即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才能成物,如果失去一方,事物便不能成立,它要解决事物在发展常态之下的矛盾,使矛盾的双方关系和谐发展。
西晋时李密所作的“半半歌”,用花要半开酒要半醉的意思表达了人生中的适可而止之妙——
看破浮云过半,
半字受用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