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线看来变得短了许多我。
教练开口道:“夺得冠军的重点,不在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地上的两条线,只要一条自己变得更长,另一条线也就在无形中变短了。使自己更强大,才是你所需要的。”
必须以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者。真正的快乐者不需要战胜别人,他不需要与别人争一日之长短,甚至也不必对别人的攻击正面还击。
再进一步来说,作为个人,如果我们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快乐,通过别人来获得快乐、成功和承认。这是一种相当糟糕的方法,真正优秀的人是不需要别人来证明的,他不需要利用任何外在的追求与比较来获得快乐。
正如英国剧作家杰罗尔德说:快乐之花永远生长在我们自己家的后院,而不能从别人的花园中采得。
大珠慧海禅师第一次参见马祖时,马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大珠说:“从越州来。”
马祖问:“你来这里要干什么?”
大珠说:“来求佛法。”
马祖说:“我这里一点东西也没有,还有什么佛法可求?自家的宝贝都不顾惜,却跑出家来乱求什么!”
大珠问:“什么是我自家的宝贝?”
马祖说:“你现在问我的东西,就是你的宝贝。本来一切都有,什么也不欠缺,还向外寻求什么?”
大珠慧海由此顿悟。
当我们沉溺于别人的评价中,而忘了自己的抉择时,这是对生命存在的遗忘,这种遗忘能导致我们误入歧途。因为人生是自己的存在,不是别人的评价,别人不能代替我们存在。沉溺于别人的承认与指点中,是无视自己的独特xìng,是舍已从人。
曾经听人讲过这样一个寓言。这个寓言只有寥寥几句话,却足以让人思索很久。
一群探险者在沙漠里分头行动,遇到了沙尘暴。
结果有一个人到了中午还没有回来。另一个人带上地图,出发去找他。
第二天早晨,沙尘暴结束了,失踪的人也回来了,他说:遇到沙尘暴时,他艰难地确定了自己的方位,然后以营地为目标,一路挣扎着回来了。
但是去找他的人再也没有回来。有专家分析说:这个人的目标是失踪的人,结果在漫无目的的寻找中迷失了自己的方位,因此才无法回到营地。
当我们不是以人生的营地而是以别人为目标时,就是在舍已从人,这时离危险也就不远了。
只有当一个人只做为个人存在时,他才可能是真正的快乐者。做为个人意味着他不需要一个评论者,也不需要任何其它人,他不需要从别人那儿得到承认。只有当他成为自己行为的唯一判断者,才能让赞扬或批评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我们为谁而活着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是以孝为本,而孝的核心内容就是传宗接代。在这种观念下,人生的苦乐绝大部分都于此维系,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这是其典型说法。
在民间,也有一句俗话形容人的这种状态:“两头人养,中间养人”,意思是说,在幼儿和老年阶段,我们需要让别人抚养和赡养,而在青年和壮年,就要担上养育孩子和赡养父母的责任。
这是中国传统人生的缩影,每个人都把自己背负的这种责任看得很重很重,并且不加限制地放大,形成了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地位名利标准,认为人生在世只有荣华富贵,或者干成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能光宗耀祖。
人们为家庭而活,为父母而活,为子女而活,为事业而活。他们最具有牺牲精神,也最能舍去自身利益与感受,最能关注别人利益和淡化自我的要求。
人生而有责任,但是不能让这种责任夺走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