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件事情能够带来快乐,那么它就是应该做的,反之,一件让我们觉得不舒服的事情,肯定是不应该做的。让我们快乐与否,应该成为判断一件事物好与坏的界限。
快乐的本质与获得快乐的途径没有关系,即使快乐来自于最不起眼的事物,它也是最伟大的。只有快乐的程度,才是衡量快乐的量化标准。
伊璧鸠鲁讲:“……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快乐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生活的唯一道德标准是自己,每个人的道德只能是自己所确定的,跳出外在的道德模式,不要让别人在我们面前装模作样地指手画脚,以为他们可以为我们确定生活道德。成为为自己划圈,以自己为标准的独立自我。
鸟笼理论的困扰
我们试着挂一个漂亮的空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一定会被迫做出选择,要么把鸟笼扔掉,要么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逻辑学上的所谓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鸟呢?是不是死了?”
如果我们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他们会接着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
最后我们在这种压力下,就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通过解释让别人理解我们要容易得多。
这个试验提示了生活中这样一个真理,多数人都急于得到别人的理解,让别人认为自己十分正常。只要有一个我们比较看重的人用奇怪的眼光看我们,我们就会苦恼,会去讨好遇到的每一个人,企图让每一个人满意。我们会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只要有一个人对有一些怨言,就会想法去弥补。
买一只鸟并不用费多大劲,但是要使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得到理解,就是根本做不到的了。因为我们所做的取悦一些人的事,总会使另外一些人生气,等我们回头来满足这些人的时候,又会惹恼另外的人。越是想讨好别人,以避免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批评我们的人也就越多,我们也就越深地陷入做不到-自责-弥补-做不到-自责的恶xìng循环中。
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