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一三章 临夏之行(第2/4页)  人世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严。

    他带着李伟的父亲参观了黄河铁桥和颇有名气的滨河公园,还有那一座座富有艺术创意和时代特色的雕塑,特别是兰州的地标雕塑《黄河母亲》。

    第三个寒假,牛木林来到了首都北京和滨海城市天津。

    牛木兰的丈夫韩国庆是天津籍支援新疆的知识青年。19八5年,他们一家人在国家落实知青返城政策的时候,全部来到了天津。

    牛木林的这趟京津之行,一是计划实地考察一下北京的情况,以便决定将来是否到北京工作;二是到天津探望牛木兰一家人。

    19八6年1月末,牛木林第一次来到了从在心中万分向往的圣地——北京。

    他走下火车的时候,天空还没有大亮。

    在站前广场上,他一边向公共汽车站走去,一边不住地回头,打量着北京火车站主楼的模样。直到完全确定它和学算术薄封面上的图画一模一样以后,他才恋恋不舍地登上了公共汽车。

    也许是太早的原因,车上的乘客只有4、5个,街道上的行人也不多。牛木林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把脸庞贴在车窗的玻璃上,专注地盯着窗户外面快速闪过的每一幢建筑,希望能够看到以前在图片上才能看到的城楼、人民大会堂。虽然最终只看到了一闪而过的中国图书馆大楼,但是,也让他兴奋了很长的时间。

    随后的几天,牛木林游览了广场、北海公园、景山公园、动物园、天文馆等景点。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他徜徉在广阔的广场,脑海里努力还原百万群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壮观场面,沉浸在人生最幸福、最美满的时刻。

    牛木林最喜欢北京的地方是颐和园和地铁。颐和园占地广大,仿佛是辽阔无边的新疆,让人感到心情舒畅。地铁快捷方便,尽管里面人山人海,十分拥挤,却不会在半路上堵车,代表着现代的文明。

    牛木林认定,眼前这个被寒冷和灰色包裹的城市不是自己心目中那个太阳发出万道金色的光芒、全国人民倾心向往和热情赞颂的首都北京。

    在天津的时候,牛木林遇到了一位刚刚从1团返城的知识青年。

    那个知青吞吞吐吐地告诉他:“我回来之前,听说你爸爸生病了。这个消息也不知道是真还是假?”

    牛木林的直觉告诉自己:情况不好。

    他赶紧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询问父亲的情况。

    家里很快给他回了信,告诉他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常年四处奔波导致饮食不规律,也可能是因为吃腌菜过多的缘故,还有可能是因为头痛长期服用止痛片的原因,牛万山被医生检查出患上了胃癌。

    牛万山的性格一向开朗豁达,喜欢与别人开玩笑逗乐。他每到一个新地方能够很快地打开局面,和大家融为一体。因此,住进医院的他并没有被病魔击倒。他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做了切除╱4胃体的手术。

    他的身体很快得到了康复。

    与此同时,住在同一间病房的位病友,病情比他的轻多了,却没有一个活着走出医院。

    大病初愈的牛万山开始认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归宿。他希望有生之年叶落归根,回到故乡临夏去安度晚年。

    19八7年5月,牛万山一个人从新疆来到了兰州。

    由于在临夏没有自己熟悉的亲人,牛木林在兰州的这几年一直没有去过临夏。既然父亲来了,而且是大病康复之后,牛木林打算抽出时间陪同父亲一起前往临夏。

    周末,他和父亲乘坐班车来到了兰州以南100多公里的临夏市。

    临夏市的城区布局像一个橄榄型的田径运动场。主干道就是环绕运动场的“跑道”和一条穿过市中心的东西走向的街道。

    临夏的建筑大多数不高,但是,却密集而且陈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