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八章 高考开始(第1/2页)  穿越过去之胖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安徽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较多的省份,可以预测到恢复高考第一年报名人数绝不会少,这就给ah省的报名、考试的组织工作加大了难度。为了缓解报考人员过于集中的矛盾,也是为了深入地贯彻党中央关于“择优录取”的方针,省招生办制定了“地市初选”和“统一考试”的两级考试制度,并获得了省委批准。

    在初试中出现了很多“零分卷”、“几分卷”和“十几分卷”。

    事后招生人员都说,如果不举行初试,让所有报名者直接参加高考,不但是对评卷、合分、录取等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因此滋生腐败。

    对于新路大队这个高考补习班来说,大多数人都获得了复试资格。这让大家信心大增。1月10日,考生们们安步当车,纷纷奔向县中和二中两个考点。

    1977年1月10日,皖省高考的第一天。

    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年,77年的高考有很多随行就市的仓促迁就,都是后人无法想像的——

    比如由各省自行命题、各自安排开考时间、自行安排监考制度……

    这样的混乱,难免会带来不规范和舞弊,也容易遭到以前执行推荐制度下掌权的既得利益者的反扑。

    但总的来说,还是瑕不掩瑜,为新时代的人才选拔奠定了标准。

    皖省各地,接到高考通知的速度还是比较慢的。但教育厅定下的考试日期却一点都没有延后,甚至在华东数省中算是早的——比消息最灵通的沪市,都还早了一天。(最晚的是闽省,16号才考,几乎比别的省晚了一周。)

    皖省这样的考试安排,固然会让本省考生复习准备的时间被压到最短,但也解决了一些其他更实际的问题。

    皖省大部分辖地都在长江以北,属于南北交界的省份,又不靠海,所以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冬季气候是相对寒冷的,也从来没有冬天供暖的说法。

    建国数十年来,有关部门也从没有过冬天组织高考的经验,眼下不得不考虑气温的因素。

    时间拖得越晚,天气越冷。

    为了让考生少挨点冻,也只能早考早超生。

    这种奇葩的理由,生活在后世空调时代的人们,恐怕想破八个脑袋都想不到。

    临行前,大队书记和主任特地做了一次考前总动员,不知道他们俩从哪里弄来的考试注意事项,照本宣读。考生们怀着或信心百倍或忐忑不安的心情奔赴考场,在考生们当中流行一种说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考上了感谢,考不上批判“四人帮”。无论如何这次机会难得,没有人愿意浪费这个宝贵机会,两个月以来的辛苦就看这两三天的拼搏了。

    考点里大约0人左右一各考场,人人单桌,教室里有的窗户上没有玻璃,有人用报纸糊着着,但还是露风,教室里相当冷,有的人拿笔的手都冷得哆嗦。

    据说这试卷用纸也有一个插曲,对于执行了几十年计划经济,资源严重匮乏的中国来说,如何解决这众多考生参考的试卷纸张,竟然成了一个叫人头疼的大问题。考生们觉得如果要考试,比方要印卷子,要评卷子,总要一部分钱,全靠国家拿也是很困难的。大家希望报名费能够定在一块钱。当时政治局讨论说,不要增加群众的负担,收五毛钱就行了。问题最终反映到老大人那里,他当机立断,决定将印刷《选集》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调配相关纸张,先行印刷考生试卷,历史由此出现了极富喜剧色彩的一幕。斗争哲学不再吃香了,代之而起的是建立在知识尊严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和自由。

    由于很多考生都是下面乡镇的,所以考场也供应热水给考生,当然考生也可以去国营饭店吃点热食,可很多考生为了节约钱,都是带着干粮的。

    农村考生,是按照公社和生产队排的考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