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第1/3页)  皖江情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芸芸众生,人生就是舞台,都必须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即使道路曲折,我也要把生命之戏演绎到底。我知道有日出就有日落,有朝霞就有晚霞,但是没有什么可以悲伤的,哪怕献出生命。我看着春风催促树枝穗头,鲜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神态各异。我目睹此情此景,泪痕战栗,感慨万千。我也想起许多饱满的灵魂,被生活的悲酸异感所亵渎。我望着质朴的斜月,想着摒弃势利,善心如水。明灭流萤飞苍空,我看夜色渐浓,远处却传来了浮华生命的戏曲声。

    朱东海、何世玲与江镇乡。朱东海(1803-1887),谱名泰福,朱家宕(今江镇乡赵山村)人,晚清织布巧匠,“例赠修织郎”。经不断揣摩,反复试验,终于创制出一种新织机。因家住朱家宕,人们遂以地名称其布,或直用其名称为“东海布”。他对织布技术,精益求精,年八十余,仍乐此不倦。何世玲(1902—1927),字石棱、士林,别号曼侬,江镇乡人,革命烈士。一九二一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成为团员,不久又转为中共党员,成为安庆早期党组织的成员之一。学业届满后,于一九二六年底奔赴广州,参加北伐军。翌年初,随北伐军进入武汉。曾任武昌南湖学兵团政治部主任,第七军军部秘书,中共武汉市委政治部宣传科长等职。一九二七年六月,受中共安徽省临委的派遣,从武汉回到安徽,在省城安庆开展革命活动。一九二七年七月三日何世玲被捕,英勇就义。一九四九年底皖北行政公署追认何世玲为革命烈士。

    每当我生命中浮起新的希望,心境往往就会离奇的编织梦想。我在清苦生活中,转益多师,也想着锦上添花的事情。江镇人在戏曲中编织着梦想,更会在现实生活中编织梦想。因为世道的浑浊,或自寻的烦恼,或他人的嘲笑,他在临近崩溃中,绽放放出了灿烂的光芒。他不再两手空空,怨恨自己庸碌无为。他跨越了梦想与现实的鸿沟。他是晚清织布巧匠,“例赠修织郎”。朱东海异常聪明灵巧,从事织布技艺不久,便觉得原来织布用的腰机,劳动强度大且速度慢,便着手改革。经不断揣摩,反复试验,终于创制出一种新织机。这种新织机性能优越,坚致好用,加上他对织布原料的绵和纱,均精挑细选,质纯色匀,故他家织布作坊生产的棉布“纱匀缕密,盛水不漏”。“东海布”在道光年间,畅销于全国织布水平最高的江浙市场。徽商巨头新安程益美号布店及其他徽、浙布商均争相购买。时有冒牌货兜售,然市井百姓,亦能辨出真伪,足见“东海布”质量独具特色与使用之普及。伟大的发明,在等待着每个人,而江镇人曾经和它拥有深情地拥抱。自然之美是上苍对人类的恩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断编织着生活,不断编织着如戏的人生。它也不断地抚慰着愁苦孤寂的心灵,启迪着壅蔽昏聩的头脑,激发着超尘绝俗的情怀。

    我亲近自然,谛听天籁,看见明月清风,奇山异水也在编织着自己的生活,犹如变着戏法,如梦似幻。大自然千姿百态,随时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和感召我。它给我的身心带来无限的惬意和慰籍,并且不知不觉地融身于自然的感悟。宁静的夜晚,我伴着柔和的灯光,默默记下了:碧草青青花盛开,采蝶双双久徘徊;在朝霞时采桑,在暮色中浣纱的凄美与古典。

    月(形山)平(山)公路穿过江镇境内。路南多圩畈而近皖河,它追求自由,追求平淡,蓝天轻风下,莲动下渔舟。路北浅山众多,孤傲宁静却花香四溢。浅山并不圆滑世故,却会取悦于别人。我在浪花追逐的日子里,幼稚的看着透明的溪水,或潮涨潮汐,日出日落。山风中的身影,或是随着江浪摇曳的思绪,都是那么甜美幸福。青山柔嫩的新绿,亮丽的渲染着堤坡、大地。江浪灵动的拍打着沙滩,浪潮总会在依依不舍中逐渐减弱。江镇乡不但风景秀丽,而且还是历史悠久的江边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