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第1/3页)  皖江情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认为背井离乡的人会孤独,但是也会有不断地追求。五横人多外出打工,或经营餐饮,或从事装修。在北京、上海,江、浙、闽、赣;他们安憩于风暴恐惧中,奔波在暗途寂寞里。因为有微薄的收入,所以不断地吸引着劳苦的人。随着季节的飘落,留守的黄发垂髫,时时发出无奈的叹息。他们在山间田塍,挑担打钯。条件好的人家,有的租赁稻田给别人耕种,而赐自己于平静。由于留守人少,所以这里资源渐繁茂。这里山岭植被,渐渐郁郁葱葱;猪、獐、獾、麂,渐渐奔戏不息。池塘河沟,虾、蛙、鲢、鲤,也繁殖而众多起来了。

    在大山脚,平原间,有散埠村落。这里弯弯曲曲,小路穿梭;荷池稻田,棋布星罗。人们三三两两,在田塍穿梭,勤劳而不辍;或浣纱濯衣,或棒槌水戏。甚者涉溪而渔,她们动作绰约而熟稔。河里鸭衔小鱼,诱追鲇鱼、乌鳢。远坡悠闲,有黄牛、画眉;黄牛尾巴微甩,杜鹃、鸢鹭又惊起。还有驻足闲聊的草帽,飞跑吟诗的书童。这里井栏边,槐树、栀子花,绿叶浓密;院门、窗前,又多蔷薇、紫荆。月明夜有不歇鸟,它们是斑鸠、柳叶鹰。直至鱼鳞摆上天,初醒云渐时,它们也不会停歇。

    源浦寺,有红薯粥,麦酱菜,其津味甘美。这里有低矮的屋檐,黯黑的石墙。这里有升仙的故迹,和千古舍利;神乎其神的传说,使香客留连忘返。这里虽然黄鹂婉转,白鹭翻飞;苎葿修竹里,荭草繁缕而绮丽,但是并不曾见传说中的神仙。这里风拂古松,在寒霄绝壁;山泉流歇处,在蔷薇篱栅边。我在迷乱的星岭,看红霞渐渐;有栗、桐、楝、桦等树,还有苍山庙烟。

    我想朝云如果抹去幽暗,繁花就会抖擞精神。这里隐约可辨而蜿蜒的山路,不再湿滑难行。昔日五横有俗风,男女无媒不亲,且多限本地与罗岭。他们择日看家定婚,似天定良缘,有媒为证而绝无返悔。现在,我看野云山径渐远,朝雾虽有断续,亦不再明显。在梦幻中渐次清醒的鲜花,他们早已自由地追寻着高阳丽日。

    五横吃的虽然很多,但无品牌。他们把米粉放糖,烘烤于锅;把野草蒿花,制成米粑。他们把高粱芋粉,冷水和匀,做成园子放煮粥中;或加葱蒜,园子烧肉,美味可口。有的人把山芋蒸熟捣碎,切条晒干后,再入锅用油沙炒;赤澄黄亮,山芋角入口脆香。有人把糯米甑熟晒干,炒成金黄;添加油盐,便是速食炒米。这里平凡的烟火美味,养育和结晶着崇拜。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五横人无论在哪里,只要吃过,便有了思母的情怀。

    圆觉寺塔与五横乡。圆觉寺塔系圆觉庵东面的附属建筑,又名圆觉寺塔。位于五横乡白麟村大龙山东侧(俗称柴山)半山间,山下为桐城县罗玲乡境。塔高八米半,共七层,地面六层,地下一层。由一百六十五块花岗石叠成,为现存完好的唐代建筑。塔为楼阁式,六方六层空心,花岗岩条石砌成,周围以飞檐翘角分层,覆钵式顶,葫芦塔刹。正面第二层开门,弧形顶,有两层石门,内层为单块堵截式,外层为双扇启闭式,现门环尚留有石门轴,最下层有地宫。总高七点六一米,每层高宽有一定规律。西侧立八角形华表柱一对,莲瓣华表两对。再向前有依山开挖的两层土平台。塔后立高石碑一块,上刻楷书两行:“明崇祯二年乙巳冬月吉旦,圆觉庵主持僧如洙等立”。现塔身已毁,塔基尚存,因此塔后石碑实为建塔的碑记。圆觉寺塔造型简洁挺拔,石块工整,棱角分明,檐角刻制精细,虽无纹饰雕琢,但线条明快,庄重清新,在明塔中别具一格。

    源浦寺的传说与五横乡。源浦寺座落于五横村庵涯,创建于明末天启年间,期间还在本村内迁过址,文革中又遭毁坏。现今的建筑是一九九二年恢复重建的。源浦寺的主体建筑是月身宝殿,宝殿为流檐翘角、红墙碧瓦,四周绿树环绕。了真大师简介:月身宝殿里面供奉着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