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第1/3页)  皖江情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铜陵是中国的“古铜都”。铜的采冶始于商周丰收门,盛于唐宋,绵延三千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矿遗址中,非常少见。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有古西周的铜炼渣、汉代的古铜井,唐宋期间的青铜文物更为鼎盛且史料记载甚详。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史的缩影。家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迹,李白的“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描写冶铜场面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名句。铜文化已经融进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公路:铜陵长途客运省内主要集中发往芜湖、安庆、池州、合肥方向,省外主要集中在南京、杭州、上海方向。铜陵具有铜陵市长途汽车站、铜陵市客运总站、铜陵市丰收门客运站、铜陵市义南客运站、铜陵市铜都客运站水运:铜陵港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水运便捷。轮渡方向主要为安庆枞阳及巢湖、无为。

    铜陵泡桐资源丰富,素有桐乡之称。铜陵种植泡桐历史悠久。早在宋仁宗三年(公元一零五一年),著名的植物学家陈翥,就撰有专著《桐谱》,对铜陵泡桐的类属,习性、种植、采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祥尽的论述。铜陵作为泡桐的故乡,有着研究泡桐和发展桐材生产的优越环境与良好条件。中国林科院在铜陵建立了泡桐树科研站,成为全国四大林业科研基地之一,承担了国家经委和国家各部委有关“泡桐树良种选育”的重点攻关项目;一九八三年铜陵又承担了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资助项目,成为全国最大的泡桐基因库。

    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五岁读书,十四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四十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六十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祐年间(一零四九-一零五三年)撰成《桐谱》书稿约一万六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六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萃。泡桐,不仅是铜陵市“市树”,还被誉为泡桐之乡。铜陵泡桐,它不断孕育着新的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铜陵八景,引人入胜。“鹞山盆景”:鹞山像个环形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新春一到就山花烂漫,翠柏青青,十分美丽。因而人们称之为“鹞山盆景”。“南湖落雁”:铜陵县城关以南,有一片湖,称为南湖。每年一到秋天,成群的大雁自北飞想南方,途经南湖时,便暂停下来栖息进食。故称“南湖落雁”。“凤凰晓月”:铜陵市东南郊的凤凰山,有一块凤凰落脚石。传说在古代,当月亮刚刚升起时,成群的凤凰就站在这块石头上翩翩起舞,留下的这块石头便叫做落凤石。这虽是一个美妙的传说,但古人却给它起了个雅致的名字,叫“凤凰晓月”。“新庙晨钟”:在铜陵市去狮子山区的路旁,有个村庄叫“新庙村”。传说这里曾经有过一坐佛寺庙宇,每当拂晓的时候,寺庙里的和尚就撞起铜钟。那清脆洪亮的钟声能传遍整个铜陵,给人以太平盛世的感觉。因此,人们给他起名“新庙晨钟”。”横港归帆”:每当夕阳西下时,一艘艘挂着白帆的船从远处归来。站在铜陵江段横港码头上,人们可以欣赏到帆船归航的壮丽景象。从此这里便成了一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