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第1/3页)  皖江情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香茗山,位于望江县麦元乡和鸦滩镇之间,南起麦元分亩岭,北抵鸦滩褒隐寺水库,全长十余公里。早在汉朝就有名气,西汉南昌府梅福曾隐居此山;唐李白、罗隐,明解缙,清翁傅等驻足流连,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元末朱元璋、刘伯温,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军石达开曾在此征战和扎寨。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贵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楼庵、褒隐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四百八十九米),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明解缙诗赞曰:”山崖殷窦簇朱砂,香茗丛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药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间品茗尝果,聆听优美传说,心旷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莹水库,古塔相伴,荡舟游弋,别有情趣。

    雷池,主体位于望江县雷池乡,在望江县城东南十公里处,紧靠长江北岸,入江处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至此,积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东晋时置大雷戌,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三百二十七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叛乱,向京都建康(含南京)进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温峤欲火速统兵去保卫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语,即源于此。明天启间(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年)雷池口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从望江县华阳镇流入长江。

    文庙,又名孔庙,位于望江县城中心,为一宫殿式古建筑。文庙始建于宋仁年间。大成殿高十多米,面积三百多平方米,二十四根大柱组成方形结构,四周围廊,重檐翅角,铁马空悬,迎风作响,其形夺目,其声悦耳。庙后有很多附属建筑物:前方左右为东西两庑,前有戟门,戟门东为土地祠,西为王幼学祠,前首为棂星门,石柱组成石牌坊,上书“麟风腾祥”,左为圣城,右为贤关,入口处中间有石桥,名状元桥,两侧有泮池,过桥可见一方高大红墙书有“宫墙万仞”四个遒劲大字,中上方书“圣旨”二字。庙后为启圣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后为明伦堂。文庙历尽沧桑,几经修建。因遭日寇烧毁,仅存文庙主体大成殿,后,经修葺。

    “雷阳书院”,座落在望江中学内,为清代四合院建筑。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零年),县令陈柿祚(字来仙)筹银一百六十两,在县城东郊买民地八亩许,兴建书院,亲任山长,“以待四方寒士之来学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知县伊山献将书院取名为“来仙书院”,并在书院建陈公祠,上书“先生之风”。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县令狄宽对书院进行修茸,并因书院位于雷水之阳而改名为“雷阳书院”。之后,雷阳书院遭劫兵荒水患,于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年)倒塌。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县令林调阳主持在县城东隅(今望江中学内)重建雷阳书院。大门框为石质立柱,两旁有石鼓,门上有林调阳题写的“雷阳书院”四个颜体大字。大门内左右两侧为教员宿舍,东西两面为教室,中间为大讲堂,堂中悬挂“多士欢颜”大匾,两边立柱上有林调阳撰书楹联“名教中乐地无涯,对山色湖光,足以荡涤胸襟,放开眼界;善学者会心不远,看鸢飞鱼跃,便是精微道理,活泼文章”。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知县金凤阁筹资在院后凤凰墩添建魁星阁。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年),书院改为望江县高等小学堂,后为望江中学。

    武昌湖及青草湖,统称武昌湖。位于长江左岸,望江县高士镇(昔为武昌乡),安(庆)九(江)公路穿湖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