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第2/6页)  皖江情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改革行政体制,废除行省,称南直隶。安徽是朱元璋的家乡,列属南直隶,宿松县属南直隶安庆府。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年),析南直隶之安庆、庐州、池州、太平四府设安庐巡抚,治所在安庆城。宿松属安庐巡抚安庆府。清,初袭明制,后建省、府(州)、县三级政区。另按需要设道为省的派出机构,监管府(州)、县。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辖今安徽、江苏区域。宿松县属江南省安庆府。顺治十八年,江南省分设为左、右布政使司,宿松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庆府。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在安庆府设安徽巡抚;六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建省。宿松县属安徽省安庆府。清时宿松县隶属之道多变。晚清,安庆府所领各县先属安庐滁和道,后属皖南道。

    民国时期,建置多次改革。继废府存县、改州为县、设道辖县之后,又撤道设区,最后改设行署辖县。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废安庆府。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六月,省设三道,宿松等十六县属安庆道。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撤安庆道,宿松县由省直辖。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实行首县制。宿松等五县属第一区(怀宁为首县)。同年十月,废首县制,全国推行行政督察专员制,设行政督察区。宿松县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安徽省以长江为界,设皖南、皖北两个行署,分辖属地各县。宿松县属皖北行署第一专区。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零年),撤销皖北行署,宿松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专员公署驻太湖县城)。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宿松县全境解放,成立宿松县人民政府,隶属同年四月成立的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新中国成立到一九五二年八月二十五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正式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宿松县属皖北行署。后,安徽省设七个专区,宿松县属安庆专区。一九六八年八月专区改地区,宿松县属安庆地区。一九八八年八月十七日,撤销安庆地区与安庆市,组建新的安庆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至今,属安徽省安庆市。

    宿松县城,旧时四门城墙用麻石条围着。入夜,城门一关,城楼为护城卫士的“了望台”,有“固若金汤”的安全感。远望如龙盘虎踞,东西二塔如玉柱撑天,为安徽皖西南之门户。“北门街”这条街,是古民居有其“历史渊薮”的民商聚集一条街,前面开店,后面住家。货柜于门前,作坊于后院。从南到北有一华里之长,不弯不曲像条扁担又叫“扁担街”。集市之多是民用“水烟筒”店。做得卖得都是一个店铺。门对门,户连户。水烟筒做起来复杂,成功了是精品。土农工商家中的桌子上放着茶壶水烟筒,叫“茶烟不分家”,这是传代的礼遇民风。做法小巧美观。启筒竹子,上节安个铜嘴,有张烟小窝,距离寸许安个尺把长的弯竹管,一头套上铜嘴,一头伸进盛了水的竹筒里。儿时喜祖父吸烟,水声咚咚,烟雾腾腾。这个水烟筒还有个怪谜语:“铜管闭塞路不通,云长急得脸也红。张飞驮刀杀不进,孔明放火烧华营”。“南门街”,是竹器一条街。店挨店,货挤货。作坊在前,住家在后。主产竹床、竹板、竹椅、竹轿。工艺品有笛子、月琴。还有竹抬子、篮子,有盖涂漆绘彩。综南北两街,县城能工巧匠,辈出不穷。“东门街”,这是一条文化街。在青石门南有个宿松历史文化发源地“儒学”。这一文化源地有许多活动及名人事迹都记入了县志、府志。儒学院北为孔子“圣殿”,东为“魁星阁”,西有“状元桥”,只可惜,从来没有出过“状元”。先人们值得称赞的是:“穷不瞒来丑不遮”,未点元的魁星是打赤膊,幸亏赵遮诠中了个晚清十三省解元,魁老爷才穿了个“背褡”,这是激励学子之深造。东门街多集文化及用品之店。前面的中街为大商之地,如“万和”、“德成”的商店,“同春和”布店,都是晚清民国年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