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八股文(第2/3页)  我和崇祯有个约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张县丞看到儿子总算动笔,眉头终于舒展,假意下场巡考,装作不经意,走到张标桌旁,随意地瞄了两眼,余光一扫,差点没气得将他那桌子踹翻。只见张标写道:“女与回也孰愈?破题曰:一名陌生女子与我同回,是她更心急,还是我更心急呢?”

    毕竟这是考场,无法发作,张县丞强忍怒气,差点憋炸了肺。走了开来。

    在张标苦思冥想时,坐在后面的陆扬,也在暗暗思索,“女与回也孰愈”,这六个字,显然是熟悉的,出自“四书五经”的哪本呢?在脑海里,略一沉吟,陆扬便准确定位了出来,原来是道《论语》题。“女与回也孰愈”出自《论语》中的“公治长”篇,全文是——“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女与回也孰愈?”这段话,是孔子与子贡在讨论,子贡与颜回相比,如何。提问的是孔子,被问的是子贡。意思是,孔子问子贡:你与颜回,谁好些?子贡说:我哪能跟颜回比啊,他能举一反十,我能举一反二就不错了。孔子说:嗯,那你是比不上他,不仅你比不上,在这方面,其实我俩都不如他。

    想明白了这些,陆扬提笔破题道:“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然后,承题道:“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接着起讲道:“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明于观人者,必不昧于知己,窃愿举一人焉以相质也”。

    破题、承题、起讲完了,基本上,一篇四平八稳的八股文已经落定,接着便是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来完成进一步的阐述。

    费了大约一个时辰的时间,陆扬斟词酌句,总算将这篇八股文写完了。不过,停手搁笔后的陆扬,没有丝毫的喜悦感。这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亦即“代圣人立言”,不能有任何自己的见解,只能去阐述圣人的原意,不容许掺杂一己私见。同时,文体还有严格要求,必须平仄对仗。

    一篇文章写下来,还真是费了不少气力,陆扬暗忖道:难怪自古学者对科举颇有微词,“科举害道”的说法时常出现,甚至有极力反对科举者,以这种文体写东西,完全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纯粹是禁锢思想啊!怪不得顾炎武要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将八股文的出现,看作是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更为深重的文化灾难。现下看来,顾炎武的话还真不是没有道理。作完八股文,精疲力竭,脑仁生痛的陆扬,坐在那长吁短叹。他是一个来自现代社会的游魂,对于这种禁锢思想的考试方式,实在很是厌恶,虽然掩鼻作了一篇似乎还算工整的文章,自己却很是反胃。

    写这样的文章,若是还能写得花团锦簇、妙笔生花,那不是思想已经被禁锢、僵化的“书呆子”,便是虚伪不已的“人精”,而这两种人,都不会是社会真正期待的人才,更不会是朝廷亟需的经世济国之才。明朝亡国时,士大夫无非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迂阔书呆子,另一种是“朝秦暮楚”的投机分子,他们一会儿在皇帝面前信誓旦旦要效忠朝廷、为大明捐躯,转眼间,又插上“顺民”的旗子,投降李自成大顺军,再转身,又奴颜婢膝地匍匐在满洲八旗新主子的脚下。八股文,在其中,或许便扮演了某种泯灭民族精神的悲剧性角色,陆扬暗暗道。

    看着愁眉苦脸的陆扬,作为监考人员的李教谕,便效仿张县丞,假意下场巡视,走到陆扬旁边看了看,只看到破题“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这几个字,他便在心里暗暗点头,只要不是头脑发昏,一篇四平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