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章 盐是关键(第1/2页)  穿梭在晋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高产农作物的事,皇上已经交由张华来负责,对此李松很放心。他相信,只要晋朝保持稳定,以张华的能力,5年后这些作物就会逐渐扩散开,10年、20年后,就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到那时,应对饥荒就可以游刃有余。

    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李松认为是要让晋朝政府有钱。

    如果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当遇到公共工程的建设或对外战争时,就只有增加税赋和徭役,有时候超过了民众的承受能力,就会引发社会动荡。典型例子就是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以及明末为了对付后金而加派的“辽饷”等。

    如果政府自身有充足的财政收入,那就不会随意加税,社会就会稳定得多。

    当然,增加财政收入可不容易。李松看过很多穿越到明末的小说,为了挽救大明,除了武器装备的革新外,另一个就是开拓海外市场,通过海外贸易来获得财政收入。

    但是以晋朝的造船技术,想远航海外是不现实的。李松不是专家,不知道如何造船。况且就算是专家,仅凭一个人也很难带领大家造出船来。

    李松虽然也不断思考着能否借鉴其他穿越者的成功经验,但无法实现的技术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价值。

    公元281年的冬季,李松反复考虑,目光聚焦到一个字:盐。

    在古代中国,自汉武帝起,历朝历代都对盐业实行不同程度的专卖,垄断而产生的盐利收入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晋朝时盐的生产,主要有沿海地区的海盐、山西运城解池的湖盐、四川的井盐等。海盐是主要的食盐来源,此时尚未大量采用后世的晒盐技术,主要采用煮盐、煎盐的方式,产量较为有限。

    而且,海盐需要大量人力,称为“盐丁”,其生活非常悲惨,很多影视作品及网络小说里对此都有所提及。

    人体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是基本固定的,不能多也不能少。应该说,这些方式生产出来的食盐,满足人们的正常生理需求是足够的。

    但是在古代,食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腌制食品。

    要知道,古代可没有冰箱、没有反季节蔬菜、也没有便利的蔬菜禽蛋肉鱼运输条件,这就让古人有了通过腌制来长期保存食物的需要。而无论是腌制什么东西,都是需要很多很多盐的。所以古人对食盐的日常需求量是远比现代人高的。

    这种情况下,生产的盐就远远不够了。当然,缺盐就少腌制一点,保证日常饮食就够了,日子还能过得下去;但如果有足够的盐,肯定也是受民众欢迎的。

    可以说,在晋朝这个时代,对盐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生产多少盐都能卖掉,而且还很赚钱。并且,在保鲜技术等难题解决前,这种情况都将一直存在。

    如果能生产大量的盐,财政收入就会大幅增加,晋朝政府就能在不增税的情况下,完成各种公共工程,才有能力去开疆拓土。

    李松有后世的种种科技知识,这也是他最大的倚靠。他知道,在现世界里,除了海盐,其实湖盐产量也是很大的,比如内蒙古的吉兰泰盐池、新疆的几大盐场等。不过最为巨大的还是青海的盐湖,其中最大的是察尔汗盐湖,湖中估计储藏着500亿吨以上的氯化钠,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1000年!

    不过李松这次瞄准的是茶卡盐湖,主要原因是最易于开采,据清代县志记载: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

    也就是说,茶卡盐湖的盐大多直接捞起来就可以当做食盐了。在现世界里,此类湖盐被称为“大青盐”,除了作为食盐,还可作为一味中药,具有泻热、凉血、明目、润燥的作用,乃至用于治疗肾病等。湖盐的生产也比海盐省事多了。至于井盐,还要凿井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