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章 印刷术(第1/2页)  穿梭在晋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松说:“其实牧民们赚点钱真是不容易,草原上风里来雨里去的,很辛苦地把羊养大;而编织这些羊毛制品也非常累,我自己就试过,所以很清楚。我们应该给别人留条路。”

    最终,朝堂之上做出决定:由工部加紧挑选数百名熟练女工,进行培训,然后派往各牧区,教牧民们制作毛线和各种纺织品,并负责收购最初的羊毛制品。等市场培育起来后,再交给商贩们打理。

    同时还规定:中原商贩原则上不得从牧区购买羊毛,如果购买了,则过关卡时会被征收较重的税。从牧区购买的应至少是毛线,纺织品更好,这些一律不收税。

    李松觉得比较满意,这样的话,可以保证牧民们有一个不错的收益,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没问题。如果勤劳的话,甚至可以发家致富。

    这些措施看似是在帮牧民,其实是帮晋朝。取得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比什么都重要,也有利于下面即将开始的发展计划。

    农历8月,第三次收获的季节。跟去年一样,公主留了些玉米、土豆、红薯,其他大部份都上交了粮仓。她送了些到宫里,也送了些给贾南风。这位太子妃没说什么,收下了。

    这几天,展会上订货的大臣们,纷纷把货款都送来了,都是全额付款。

    饥饿营销厉害啊,都怕地毯买不到,抢着先付钱,连皇上也不例外。当然,接下来肯定优先为皇上做地毯,这个没人敢争。

    现世界里,手工羊毛制品就很受欢迎,到了新世界也一样。比如一个羊毛帽子,就可以卖1两银子,在茶卡盐湖那里能买2只羊呢!原材料经过加工后在大都市卖出,价格果然不可同日而语,古今都一样啊。

    最典型的是羊毛地毯,李松的定价是每个50两,已经收到了6个订单,而且都已付款。这订单够女工们忙活一阵子的了。

    假如将来由牧民家庭来编织出羊毛地毯,就算商贩要赚取大半的利润,牧民家庭也可得到大约20两银子,相当于普通中原家庭一年的基本生活费了。

    当然地毯的需求毕竟没那么大,但是那些帽子、围巾、袜子、手套,需求还是不少的。最大宗的应该是毛线了,李松已经预感到每年需求量巨大。

    现在就等工部一步步来推进这个过程了。哪想到这个时候,工部派人来找李松,要求把那些资料给他们,不然没法培训女工。李松也只有这么一份,但工部的事要紧,他只好把资料先交给工部,只留下了一本《棒针编织大全》。

    工部尚书裴秀拿到李松送来的厚厚一沓资料,惊叹不已,他没想到看似不起眼的羊毛,竟有这么多的工艺,可以制作这么多种物品。

    不过,这资料上也有很多奇怪的符号,比如1、2、3、a、b、c之类,他从没见过。幸好资料上的繁体字都还是认得的,配图也看得很清楚,那些怪符号并不影响对资料的理解。但是,这么好的资料只有这独一份,确实太少了,不利于培训,要是再多几份就好了。

    安宁侯府这边,李松也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工部的努力有成效,势必会生产出大量的毛线。随着毛线热销,对棒针编织资料的需求也会很大,几千、几万本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么多本书,回到现世界去打印是不现实的,只能因陋就简,在这里印刷。

    而印刷术作为华夏四大发明之一,目前条件下完全能够实现,且对于文化、教育事业意义重大,符合李松选择项目的原则,因此他马上就把印刷术作为下一件事了。

    历史上,晋朝时印刷术尚未出现,直到唐朝时期,开始出现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工艺,一般用枣木或梨木作板材,在板面上刷一层浆糊,再将原稿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反向贴在板上,用刻刀按原稿把图文之外的部分去除,即成为印版。在印版上刷墨,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