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1章 各项事业的进展(第1/2页)  穿梭在晋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次日,朝堂之上,张华先提请设立大晋书局,隶属礼部,专门处理印刷出版事宜,由安宁侯负责,领礼部侍郎衔。皇上准奏。

    李松有点小兴奋,他知道图书的事一向都是礼部在管的,礼部侍郎的级别不低,关键是今后可以做很多事。

    接下来的事就没那么顺利了。张华建议今后在公文和新书中全部使用标点符号,但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

    这个局面在张华预料之中,他按照昨天李松的办法,写了好几份包含那句话的纸条,散发给皇上和诸位大臣,请他们解读。结果也是让他们陷入迷惘之中,不知道到底是“留”还是“不留”。

    当张华说有10种解读方法时,大家同样也是很惊讶,等看到写着10种读法的纸条时,都哑口无言。经过一番思量,大家终于同意:标点符号很重要。于是张华的建议获得通过。

    李松现在接手了大晋书局,他在考虑两件跟文化、教育有关的事情。过了几天,他又去见张华。

    张华在见到李松后,却先跟他提起了别的事。这些事其实都是起源于李松,所以张华觉得有必要跟他说一说现在的状况。

    第一件是高产农作物的事,经过连续两年的播种之后,玉米、土豆、红薯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尤其是红薯,由于亩产很高,扩展起来更快,已经大大超过玉米、土豆的种植面积。每年红薯成熟时,红薯梗也能卖钱,洛阳的很多人家买去炒菜,都称赞味道不错。

    而玉米成熟后,玉米杆、玉米叶子还有红薯叶子可以喂猪,所以这两年洛阳养猪的数量也有很大提升,老百姓有更多的肉吃了。加上现在盐也多了、价格便宜了,很多人家就做腌肉存放起来,平时可以经常沾点荤腥。李松所做的事,对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

    再过两年,估计红薯、土豆、玉米就可以先后拿出一部分供人们食用了,让人们也尝尝味道,乃至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件是青海郡盐业的事。由于青海郡的盐产量高、质量好,现在基本上垄断了大部份地方的食盐市场,并且还向北方五族、西南夷供货(西南夷位于今天的贵州、云南一带)。

    由于食盐的大量供应,带动了老百姓腌制泡菜、鱼、肉的热潮,所以现在食盐的销路很好,盐税源源不断。但是从青海郡到西平郡这段路,只有一条,且路途遥远,运输不畅,而只要到了西平郡,就可以通过多条道路分别运往中原各地。所以这段路就成了瓶颈,如果能够解决,盐业销售还要提升一大截。

    第三件是关于羊毛纺织品的事。现在北方五族很多部落都在从事毛线、羊毛衫乃至羊毛地毯的生产,逐渐走向富裕,跟中原的贸易往来也变得空前密切起来。

    由于朝廷不允许直接从部落购买羊毛,所以现在出现了一个新情况,那就是中原商贩在部落那里建立作坊,招聘部落的老弱妇孺进行羊毛的加工,等生产出毛线、羊毛纺织品后再销往中原。

    但是五族仍有很多偏远的部落,朝廷没能派人去教她们。这些部落眼红赚钱的部落,经常发起抢劫行动。

    李松以前虽然给了工部丰富的资料,但是只有一份,所以工部希望也能印刷一些,方便他们培训更多女工,尽可能覆盖到更多的部落,也有助于五族的和平。

    第四件是朝廷购地的事。去年,在廷议决定此事之后,张华曾通过户部,向各地官员吐露了朝廷打算购地的意向,引起很大兴趣。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目前大部分地方土地很多,只要有钱,很容易买到。

    张华没有采取每个地方分别买一点的策略,而是优先在那些人口较为稠密的郡县买够两成的土地,因为这些地方的土地,如果不赶快买,可能过几年就不容易买到了。而人口稀疏的郡县,土地相对充裕,可以稍缓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