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三章 应对之策(第1/2页)  回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宁国公主府本来距离紫禁城就不远,但是送走朱高炽和道衍后,朱允炆和杨杰却丝毫没有出宫的打算。这也是杨杰提醒的,就是摆明个我就是不想和你说话这个态度给燕王府的人看,以示轻视。

    对着杨杰笑了一下,表示感谢,刚才若是朱高炽继续提出要人的话,他还真的有些搪塞不住,倒不是怕此时闹到朱元璋那里自己不好交代,想来老朱也不会为了区区几十个人给自己过不去的,但一直纠缠,对于自己的声名更是不利,因为朱允炆在之前所给人就是一种优柔寡断的形象,否则道衍也不会借此机会怂恿朱高炽上门来。

    此事要是放在老朱那种性格的人手里,别说道衍不敢,就算敢也落不了一个好下场,可自己偏偏是朱允炆。难道真的要生活在朱元璋的光环之下吗?

    慢慢的走回座位,回转身子,看见了一脸怒色的铁铉,又想起在外面做事的景清、戴德彝和丁志方等人,现在都是未曾有过做官的经验,在东宫一年有余的时间,竟然没有一个杨杰的应变之才,难道自己错了。

    “殿下,万万不可交人,否则我们东宫颜面何存?”铁铉终于忍不住的站出来说道。

    杨杰却是摇摇头示意其冲动,对着朱允炆行了一礼,接着道:“殿下,唯今之计,不是交人不交人的问题,而是如何善后。”

    “其实燕王府也未必在乎这些人留在东宫,毕竟皇上那里态度未明,燕王府也不敢真的循例行事。而如今,皇上雷霆手段,让人措手不及,殿下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将此事的影响消匿于无形,或者是将影响压制于最低,这样才能不妨碍殿下在皇上心中的印象。”

    朱允炆考虑的就是这些,道衍此举甚是难以拆解,无论事情发展到什么结果,东宫都会陷入被动,也是怪朱元璋不计青红皂白的做事方法。

    说是为大明江山消除隐患,难道也不征求一下自己的意见,或者是顾及一下自己的感受吗?也难怪自己那个便宜老爸,也就是太子朱标最后郁郁而终。照这样下去,自己迟早也被憋屈死。

    心里这样想着,嘴里却问杨杰道:“杨卿认为孤王该怎么办?”

    “微臣认为,燕王府高估了临濠富户的作用。”杨杰出口惊人后,继续道:“圣上怎么会不考虑此事对于储君的影响呢?只是那些富户被迁往临濠已经近二十年,现在江南虽有影响,但二十年的时间,足可以让江南新生豪门,殿下只要能安抚住人心即可。”

    听听也有道理,示意杨杰继续说下去。

    “殿下手中,现在有两个优势,其一,苏州的六艺书院,乃是刘三吾老先生主持,老夫子在江南人望颇重,殿下只要加强对六艺书院的支持,至少可以挽回江南士子之心。”

    “其二,吴王乃殿下亲弟,当然唯殿下马首是瞻,吴王府王景也是饱学之士,观其所拟《藩王朝观仪》,也是守制之臣,又曾经出任开州知府、山西右参政等职,又有过从政经验,殿下只需派员协助其交好苏杭名士,自会有人维护殿下。”

    突然,朱允炆感觉到杨杰的出身,并非他所说的那种商贾身份,因为在谈吐之间,并未将商贾放在心上,而是一味的强调江南士子,不过说的还是十分有道理,商贾虽然有钱,但在如今的大明,在某些方面,连农民的地位还不如,比如说服饰就有严格的不同规定。

    农民的衣服可以用绸、纱、绢、布来做,商人只能用绢、布,而不得衣绸、纱之服,如果农民家里有一个人做买卖,全家的衣着就跌入商人的行列,不能再用绸纱做料子了。农民戴斗笠、蒲笠,可以出入市井,包括商人在内的不事农业的人不许戴。

    但是杨杰为什么一直把自己的出身归纳与商人一途呢?后面到底包含着什么秘密,朱允炆不由大感兴趣。

    听着杨杰侃侃而谈,继而转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