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二章 科举隐忧(第1/3页)  回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交通依旧是一个难题,朱允炆心内想到,从钟山皇庄至京师不过几十里的路程,自己的却要在路上耗费近两个时辰,随行队伍庞大是一个因素,而道路的维修不善、没有合理的规划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大明现在所缺的不是死盯着皇榜的士子,而是务实的干才。暗自叹息着,想到午后杨蝶送自己出来时说过的话,朱允炆也有些责怪自己的大意,其实自己应该料到有这么一回事。

    洪武三十年,大明建朝开国以来的第九次科举考试。不知道为什么,本来应该在九月举行的秋闱提前到二月春季举行。考试之后,前天在贡院街放榜时惹出了一些风波,一些有心的士子,竟然看出这次春闱所取士子,从第一名陈安仲,到最后一名的刘子信,全是江南考生,北方士子统统落选。

    由于是刘三吾是本届主考,所以当初闻听此事,朱允炆并没有太注意,这个老夫子从在苏州创办六艺书院的时候就一直跟随自己,对于其的人品,除了有些迂腐之外,朱允炆还是比较放心的。

    可是坏就坏在这个放心上,昨日消停了一天,今日朱允炆藉田之际,那些北方士子竟然齐聚于通政司,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

    而杨蝶所告知朱允炆的就是这件事情,经过内厂情报处的严查,这些北方士子似乎有人在背后操纵,否则,放榜时又不公布籍贯,几个士子哪能这么快就发现其中所录取的都是南方人。并且迅速的造成声势。

    而在杨蝶的暗示中,无一不表明各种迹象指往皇宫深处,老朱要挑起事端?朱允炆开始有些不相信,但是提及最近削藩的呼声,不由不使他生出一丝戒心来。

    酉时左右回到了东宫,随即被告知黄子澄、齐泰等人已经在偏殿等候,朱允炆顾不得去见他们,就急匆匆的回到自己的书房,拿出所默写的后世记忆手抄,翻看到关于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的细节看了一遍。

    由于穿越回大明的时间越来越久,而朱允炆负责的实务也愈来愈多,害怕自己忘掉一些东西,就在闲暇时经常把自己脑海中的记忆给默写下来,而在后世是法律生的缘故,对于南北榜案又涉猎较深,为了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所以先看一下前因后果再说。

    一刻钟后,朱允炆走出书房,往文华殿偏厅走去,边走边消化着自己刚才所看,南北榜案,看似离奇,却有着发生的必然性,自唐末,北方就一直陷入连年战火,由哪些游牧民族挣来抢去,而南方虽然也是饱受战火,但是相对而言,要轻了许多,特别是南宋那个小朝廷在江南经营了近百年。

    基本上造成了南方的经济已经基本上全面超过北方,而且南方的文化也的确要比北方发达,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更是突出。所以,就出现了这次南方人全部录取而北方人却全部落榜,这种纯属巧合的情况了。

    而这件事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首先近八十岁的刘三吾会被流放边疆戍边,其次就是有二十多个考官和士子要被凌迟处死,最后,也就是最深远的就是造成了南北士子的对立,而大明中后期的宦官就是利用中间的缝隙而壮大起来的。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礼部的事情,而老朱身为九五之尊,为何会为这件事情大动肝火,不惜名声的屠杀斯文。除了科举在帝王心中的位置重要之外,后世推测最多的有三个原因:一者,朱元璋从大局出发,通过此举收伏北方士子之心。二者,考官们没有领会皇帝的意图,引起了朱元璋对他们的猜忌。三者,朱元璋借机铲除反对势力,实行文化专制。

    但如果真的如杨蝶所说,此事幕后有人操纵,而操纵此事的人又是宫中之人的话,那朱允炆就不得不往深处再想想了。

    不知不觉间,就进了偏厅,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看见太孙殿下进来,马上起身行礼,各自归坐后,朱允炆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