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七章 锦衣卫的首获(第1/4页)  回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泰往燕互府慰问之结果。可想而知。朱林闻听边塞不蜘。讨推举老将冯胜、傅友德前往剿之,对于齐泰之提议,艰巨拒绝,曰:“孤王四十有余,连年征战,旧疾在身,不堪兵马之苦,侍郎大人莫要害我。”

    听闻这个结果。预料到燕王不会冒然接受试探,早已经准备好的朱允坟当即诏命:江阴侯吴巨,乃已故江国公子,将门虎子,可堪大用,即日领后军右都督衔,为总兵,往北平参赞,以北平都司、行都司并燕、谷、宁三府护卫选拣精锐马步军士随之往开平堤备,杨文副之,一切号令皆出自辽王,尔奉而行。

    此举,在于慢慢的削去北平的军事力量,同时,试探一下朱林的耐心,并且对于在北平的朱高炽也是一种牵制。

    对于辽王朱植。朱允坟只能说暂时放心,因为在燕、宁、辽三王其中,辽王也是最好的选择了,至少在后世历史中没有造反的举动。

    同时,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朱允坟下诏,重新议定锦衣卫职责,此举动遭到了群臣的极力发对,可能出自于对于胡蓝党案时对于锦衣卫凶名的畏惧、愤恨和反感。也许是对于新皇帝此举的误解,朝堂之上,光是听到皇上下诏规定议题,马上就有人站出反对,其中以文官系统的反对之声最为强烈。

    年号以冠以建文。肯定是要文治天下,但是皇上又要大兴锦衣卫,可想而知,要监测的是那一类的官员,其中,武臣集团的年纪老化,对于皇上已经构不成威胁,正当士子文人为自己的出头之日遇见曙光时,乍一听锦衣卫三个字,每个人身上都感觉到寒意。

    可是哪能给他们这个机会,之所以那么着急的恢复锦衣卫职司,朱允坟就是看明白了百官的心理。洪武老臣发发可危,担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更替。而东宫故旧和一些新人,比如黄子澄、丁志方、齐泰和方孝孺等,国丧网过,还未来得及提拔,而有能力的武臣,基本上都是自己救出的,而且也乐的皇上再行锦衣卫职责,自己好安插亲信子弟进去接近权力。

    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皇帝的圣谕还是强硬的推行下来,不过朱允坟所定出的基调。诸臣看后,反而舒了一口气。

    把主管皇帝侍卫、展列仪仗、传递皇帝命令以及职掌廷杖等事项的大汉将军,从锦衣卫的序列中录离出来,和缓骑合并,组建大明御林卫。将皇帝十二亲卫扩充至十三亲卫。

    御林卫分成三军,计一万五千余人,其中大汉将军保持旧制,改名为羽林军,共计一千五百零七人,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随驾侍从扈行。以红盔、明甲为特征。

    另有两军,分为仪仗军、神策军。分别为三千人和一万人。其中仪仗军专司保护外藩来使、选貌美剩悍者充任。神策军为京师常备军,一般不负作战任务,分为步、骑各五千,专门负责保卫军备局和试验军备局所研发之武器所用。

    废除锦衣卫以前建制,撤销难北镇抚司,保留经历司。成立四局一司:

    外事局:以公开、秘密方式和各种手段,搜集大明之外的军事、政治情报。在短时间内向周边藩属渗透,可适当招募一些忠于大明的外

    内事局:监测大明本土、西南、东南、西北各处的外族动向和招抚、策反事宜,肃反肃贪。

    武卫局:必须是由大明军校中毕业之学生,暂时定编为一千人。主要用于锦衣卫内部其他局司,当出现必需要用武力解决问题时,可由锦衣卫指挥使直接向皇帝申请兵符调动,但每次调动不能超过两成。这也算是大明特种兵的雏形吧,对于特种兵,朱允坟只是电视或者电影上的一种概念。至于在大明如何建立。只能慢慢的尝试。

    军备局:顾名思义,就是以研发武器为主的部门。

    经历司:主管锦衣卫公务文书的出入、誊写及档案封存等事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