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五章 指喻(第1/4页)  回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方孝孺紧皱着眉头,有些沉闷的下了轿。没有理会向自己行礼的侍卫。直接就太子府的书房行去。时已近午。像往常一样,他没去詹事府理事,迈着方步看着十分悠闲,但却是心事重重,百无聊赖地一路观赏着太子府里的风光。

    这些年,方孝孺发福得厉害。肚子挺挺的,全身都像发酵了一般,膨胀得将官服塞得满满实实的。常年的静坐读书生涯,使他面肌松懈,两个大眼泡垂得很低。整个的他都给人一种疏懒的印象。

    时光总是那么容易的流逝。流逝的时光总会带走一些什么,带走的东西就永远回不来了。就这么一眨眼的时间,方孝孺已经六十有余。一个英雄迟暮的年纪。

    最近一段时间,他总是有些心神不安。至于为了什么,他也不知道。难道这就是一种年迈后的心态吗?

    曾经抱着忠君报国的念头,在当今皇上登基初始,一直重用于他,方孝孺被委任翰林侍讲学士。又值文渊阁大学士之职,无疑是皇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

    在那时,他也以为自己的满腹经纶会派上用场,以为自己会如唐时的魏征、房玄龄;宋时的范仲淹、王安石一般青史留名。但一切都不能尽如人意,没有想到自己的满腔热血却只换来五年的内阁生涯。

    然后点被打落凡尘,连爵位也没有封赏。要不是自己享有盛名,被皇上钦点为太子太师,主詹事府事宜。恐怕自己会落的父亲那样一个,收场了。

    为什么总是到了无奈的时候。才会回忆起过去呢?

    父亲方克勤,在洪武年间,死于太祖皇帝的“空印案。株连之中。所谓空印案,是指洪武年间因空白盖印文书而引发的一起案件。

    关于父亲,在方孝孺的印象中为官清正廉洁,洪武四年,受任为济宁知府。父亲以民生为念。恪尽职守。还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一件布衣穿了十几年,谁能做得到呢?但是父亲做到了。

    在济宁为官,老百姓争颂其德。然而。像是父亲这样一位清官能吏,居然因为小人的几句诬陷之辞,就被罢官流放了。次年“空印案。发,已不在任的父亲亦受追究,不问青红皂白被抓回来杀掉了。

    在方孝孺看来,父亲是被冤枉的,但他却没有对朝廷有过任何怨言,太祖皇帝欣赏他,留他辅佐新帝,新帝开始也十分器重于他。但是随即就被杨杰那般永嘉、永康学派的人迷惑了,偏离了治国的根本。

    大明应该以农为本,“士、农、工、商。、的排序应该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但是当今圣上受到永嘉学派等的错误学说,以提倡实事和功利为幌子,为那些商贾摇旗呐喊,殊不知这样是动摇国本的吗?

    他正走着,猛突然他听见有人喊:“太师,太师”。

    停下来。方孝孺极不高兴地对着那个横在他面前的老太监问道:“你叫什么?。

    老太监满面堆笑地说:“太师,太子殿下在文德殿等您。你走错道了”。

    方孝孺才醒过神来,自己边走边想,一下子快到了内宫之中,心里一阵余悸,连声暗叹自己有些老糊涂了。轻轻的“嗯”了一声,对着那老太监的眼光显得稍微柔和了一点,示意让其带路前行。

    现在已经不是原来宫中太监林立的时候了,皇上不喜欢阉人,所以无论是在京师的紫禁城还是北平的东宫之中。太监的数目都是越来越少,太子不像是皇上那么厌恶,觉得用阉人还是方便一些,所以还保留了一些在身边。

    文德殿,是仿造文华殿的称谓,在蒙元的故宫之中独立出来的一片院落,皇上觉得太子不可太奢侈,蒙元故宫太大了,不能全部使用,只划出了部分宫殿为太子使用。其他的都封了起来,作为皇室在北平的行宫,只有少数宫女在那里负责打扫。

    见方孝孺脸色转和,老太监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