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6 章(第2/4页)  改革及其敌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于耳。每次党代会之前,人们都会产生类似的期望。对如何进行政治改革,人们的观点不尽一致,有强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的,有强调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有强调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化的(特别是在乡镇一级的直接民主),也有强调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改革核心的。所有这些方法都不无其合理xìng,但都没有涉及政治改革的核心,即党的改革。

    党的改革是政改的核心,这一观点可以说始于邓小平。邓小平1982年那篇著名的论述政治改革的讲话的题目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应该说,邓小平看到了中国政治改革的核心问题,即党的领导体制和国家领导体制以及这两者关系的改革。邓小平也努力这样去做。在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主导下,1987年的十三大将政治改革提到议事日程,强调党本身的改革和党政分开。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场政治改革很快就流产了。

    受六四事件和苏联、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影响,邓小平本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经济改革上。在此之后,整个jiāng zé mín时代中共的核心任务就是经济改革。其间,高层也经常提到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等字眼,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有可以称之为政治改革的举措都是侧重于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而非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实际上,在80年代党的领导体制改革失败之后,党的改革已经从中共政治议程中消失了。

    事情已经变得显而易见,党的领导体制不改革,不仅国家领导体制所取得的成果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会阻碍中国整体的政治进步。这种阻碍作用表现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第一是全国人大制度的改革。自80年代以来,无论是人大制度本身还是其立法权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因为没有党的改革,全国人大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受到阻碍。首先是全国人大和党中央两个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全国人大不能独立于党中央,没有自治xìng。只要人大是党中央的附属品,人大的制度建设就很难有实质xìng的进展。其次,党还是凌居于法律之上。全国人大在完善国家的法制体系上不遗余力,高层本身也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把法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但只要党高居法律之上,法治国家只能是空谈。

    第二是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对国家制度的改革极其重要,这方面的改革从赵紫阳开始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朱基当总理以后,机构改革(或者说机构合理化)可以说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顶点。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再进步显然也取决于党的改革。和全国人大一样,国务院的权力也高度受制于党中央。国务院和党中央的很多机构是重叠的,国务院所有重要的政策都要经过党中央机构的制约。在国务院权力高度从属于党中央的情况下,其行政权的效率就得不到保障,所谓的机构有效xìng也是空谈。

    第三是自下而上的民主问题。中国的地方(村一级)直接选举从1987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几年,其进步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从前几年开始,外界就希望这样的直接选举能够从村一级提升到乡一级。但是期望还只是期望,原因在于党的制度没有改革。缺少党的改革,中共就担心地方选举会削弱党的领导权,甚至使党失去对地方事务的领导权。当然,地方民主得不到提升和中共高层没有总体的民主化改革的计划也有关系。没有理由相信在党的体制改革取得成功之前,地方民主会得到实质xìng的发展。

    第四,党的改革甚至已经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改革。这一点鲜为人知。人们总以为经济改革只和政府改革有关,即所谓的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问题。但是实际上,中国的经济改革问题已经成了党和企业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问题上,尤其如此。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政企分开方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