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9 章(第2/4页)  改革及其敌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机构改革还是法制建设,都是现代国家建设的一部分。中国不仅要发展民主,更要建设一个现代国家。现代国家制度是民主的制度基础。

    应强调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无论内外部,人们对中国政治改革的不解在于,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张政治发展的路线图。所谓的路线图,简单地说,就是要确立类似于孙中山先生从前所强调过的政治发展阶段论。当然,时代变了,不可能再去重复孙中山先生的阶段论。但是如果中国能够呈现这样一张路线图,那么各方面对中国政治变化的理解就会容易得多,中国所面临的压力也会小得多。

    因为中国的民主是发展中的民主,绘制这样一张路线图并非不可能。笔者在各个场合强调,中国的改革实践已经表明中国的改革是可以分阶段进行的。改革大体可分为经济、社会和政治三方面,但在各个阶段,改革的重点可以是不同的。中国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可以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经济改革是主体改革。在经济改革为主体的阶段,中国也进行了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不过社会和政治改革是辅助xìng的,是为了支持经济改革。

    在第二个阶段,即自十六大以来,社会改革已经逐渐成为主体改革。社会改革一方面是为了消化由经济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深化经济改革。而社会改革也要求政治改革,没有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就很难推行下去。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改革一直会是中国的主体改革。在社会改革基本完成之后,中国才会进入一个以政治改革为主体的改革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政治民主才会有坚实的基础。这个逻辑既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西方民主发展的逻辑。

    中国也实在没有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中国民主和西方的不同,就是说,没有必要过分强调中国特色。世界上没有两个民主是一模一样的,所有的民主都是具有国家特色的。中国如果最终发展出了民主,也必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要强调的是西方和中国处于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民主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但这种价值的实现需要时间,需要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基础。

    进行政治改革主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外在的压力,而是为了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如果政治改革不可避免,那么就必须明确中国政治发展的远视和前景。在经过将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之后,现在的确需要确立一张政治改革的路线图了。

    原刊于《联合早报》2007年7月17日

    “顶层设计”克服中国改革的既得利益

    对任何国家来说,不管是民主的还是非民主的,集权的还是分权的,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过,不改则退,而退是没有出路的。近来中东、北非的政权动dàng,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印度尼西亚苏哈托政权的解体等,无不说明这一简单道理。这些国家尽管都有过相当辉煌的建设成就,但因缺乏政治改革,政权基础并不牢靠。任何一个非政治xìng的事件都能诱发出强大的政治能量,导致被人民力量所推翻。很显然,如果改革遇到困难而不去改革,最终都会导致政治悲剧。

    在不同政治体制下,改革的动力很不相同。在多党制下,政党的轮流执政,多少可以化解民怨,避免民怨积累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不过,政党轮流执政并不见得是改革。很多民主社会,多党政治和改革并不相关。通常的情况是,非但改革没有进步,政治反而会经常处于持续的不稳定之中。较之多党制国家,一党制国家,或者一党长期执政的国家,比较容易积累民怨。在这些国家,一党执政往往会演变成同一个领袖(党的领导人)长期执政。久而久之,人民就会感到不满。同时,也因为一党执政,既得利益容易形成,导致政治的封闭xìng。不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