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0 章(第3/4页)  改革及其敌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已经实现了,并且都已经体现在制度上。

    但也应当看到,这些改革有局限xìng。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将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已经积聚了巨大的变革能量。越来越多的因素在冲击着以往的渐进改革模式。渐进改革模式是否能维持下去,主要取决于现存政治体制能否应对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很明显,目前的问题和挑战已经不是以往具有防守xìng的改革和局部xìng制度调整所能应付的。国家层面上的制度供应不足已经成为中国政治所面临的最具有根本xìng意义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和上面所说的种种创新分不开。然而,应当看到,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波又一波的激进分权运动,中国社会的制度创新大多在地方和社会层面进行。作为执政党,中共一方面推动着分权运动,但另一方面也一直处于防守地位,通过各种制度调整来对付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很大意义上,这种防守式的改革是制度短缺的一个重要根源。很简单,在中国的现实世界里,尽管存在着不同的创新角色,但执政党仍然是唯一的国家层面的创新主体。从中外历史经验来看,尽管创新的压力来自国内外的方方面面,但所有现代国家体制的建设都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的结果。

    中共须承担起制度创新责任

    中共要承担起制度创新的责任,这不仅对国家制度建设很重要,对执政党本身的转型也极为重要。任何政党能否得到多数人民的支持,其合法xìng基础最为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共的合法xìng已经从máo zé dōng时代基于革命的合法xìng转移到基于推动经济发展的合法xìng。中共和前苏联等国的共产党的区别在于,前者有能力为社会提供经济利益,而后者则没有。但现在,中共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的发展点,就是要把自身从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政党,转型成为能够为社会的大多数提供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政党。所以,一方面,中共开始在逐渐把经济发展的责任移jiāo给市场和社会的同时,把国家转型成为规制型国家,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就一个良好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也开始把提高保证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能力作为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核心。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所依靠的并非是简单的政治或者政策概念,而是一整套新型的国家制度。可以相信,以国家制度建设为核心的政治创新,会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成为执政党的首要议程。

    原刊于《联合早报》2006年12月19日

    中国转型使执政党面对新挑战

    中国有关方面日前发表了“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分学员中所进行的一份“民意调查”,调查发现,多数受访者最为关切的问题依次为社会治安、收入差异、腐败、社会风气、失业、地区发展差异、看病难看病贵、农民负担、教育不公平等问题。有关政治改革的议题受到冷遇,大多数受访者并不认为政治改革具有迫切xìng。在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前后,各种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共干部和市民把政治改革放在首要位置。中共十七大即将在秋季举行,在中央党校进行的这个调查所反映出来的一些信息不可忽视。尽管这个调查涉及面不广,但因为中央党校是中共政治精英们聚集的地方,学员的看法具有代表xìng,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党员干部对中国改革的总体看法。

    一方面,这个调研的结果并不令人惊讶。受访者所关切的问题的确是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应当说,最近这些方面的问题较之往年有很大的恶化,已经到了不得不给予关注的程度。再者,受访者的看法也与中国目前所进行的社会改革相当一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改革重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