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5 章(第2/4页)  改革及其敌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非常清楚了,至少从理论上说是如此。即使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其核心也是人民。中山先生不满于西方的政党制度和利益集团制度,认为它们都是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因此,他提倡“天下为公”,这个“公”就是人民。不过,guó mín dǎng并没有能够实现中山先生的愿望。在与共产党的政治较量中,guó mín dǎng最终被共产党所淘汰,这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民。当时的共产党(作为一个非法的反对党)能够把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建国思想有效地传达到人民并被人民所接受,也同样有效地组织人民起来反对guó mín dǎng。而guó mín dǎng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因为其实行的是精英政治,依靠的是地方精英人物。脱离人民一久,就会被人民所推翻,其实,这也正是中国数千年王朝更替的规律。

    正因为这样,máo zé dōng那一代的领导人把人民作为其取得政权、执政和发展的根本。众所周知的máo zé dōng和黄炎培延安“窑洞之对”的核心便是人民,即máo zé dōng认为要跳出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规律的要素就是人民参与政治,即民主。人民的这一核心地位体现在执政党所塑造的各种政治话语和所建设的制度中,如“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子弟兵”、“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等等,不胜枚举。从文字表达来看,如果说中共的执政话语和制度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每一个政治概念和制度之前,都必须加上“人民”两字。

    如今界定执政党话语和制度的“人民”两字依旧,而且在近年来有强化使用的趋势,但人民的地位去了哪里?“人民”仅为装饰之用吗?不用否认,在一些执政党干部和官员那里,“人民”仅仅是个装饰,有的甚至连这个装饰也不需要了。问题在于,人民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而且人民不乐意被视为装饰品,人民需要名副其实,需要自己的政府、法院、公仆,等等。这种矛盾就直接导致了胡锦涛所指出的四大“危险”。

    首先是执政党党员的“精神懈怠”。中共已经从成立之时的5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8000多万,但以什么来凝聚全党呢?如果是一盘散沙,那么党员的数量就没有任何意义。无论中外,历史地看,能够凝聚一个政党的就是该党永无止境的行动。在任何国家,任何政治都是政党政治,因此任何政党都必须行动着。如果没有行动,政党必然从政治中出局。在中国更是如此,共产党在过去九十年完成了三件大事情,表明中共是在行动中成长的。今天,尽管中国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力量,但中共是最重要的行动主体。中国的成败取决于中共,而非其他任何政治力量。

    改革永远不会有结束的一天

    尽管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为什么执政党精神松懈?很简单,执政党缺少行动。在目前的环境中,这个行动就是改革。执政党要在改革中形成共识,凝聚共识,改革就是执政党永远的行动定位。并且,中共作为唯一的执政党,改革永远不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同时,改革也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是一个永远不能停下来的过程。目前的困局就是一些党政官员只知道“不做什么”或“什么不能做”,而不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理解执政党没有行动、“精神懈怠”的现象。不过,也很显然,没有一个政党能够躺在过去的成绩上而不败的,没有行动就等于坐以待毙。

    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就是要增进人民的利益。增进人民的利益是执政党最大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执政党才能为人民所接受和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改革的能力也来自人民。执政党“能力不足”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