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为guó mín dǎng军第12兵团副司令,但还是在淮海战役中成了刘邓的俘虏。
    刘邓在战俘所里见到了吴绍周。说起汝河相逢,吴绍周颇有感慨:
    “那天我们赶到汝河以南,不料你们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河北岸。23日战斗打响,我举着高倍望远镜观察,一下子被弄糊涂了。这是什么兵种?说是步兵,有那么多的马匹Z说是骑兵,又有众人在步行;说是辎重,又有战斗部队;说是战斗部队,又有不少人使用短qiāng。我自以为还算是能正确判断敌情的,但那回可难住了我。”
    刘邓开怀大笑。
    邓小平:“判断不清,就下不了决心嘛。”
    吴绍周:“我的指挥方案是,用两旅之众粘住你们,再用两个旅合击。可不等我部署完毕,你们呼呼啦啦就冲到我眼前了。”
    刘伯承:“那时我们两个就在你的阵地前借路。”
    吴绍周收敛笑容,一脸惊异。
    豫南 淮河 1947年8月26日一27日
    河,河,还是河。
    一条条河流横在南下的路上。
    大自然或许并无意制造艰险,但这一条条河流每一条对于南下的刘邓大军都是一道yīn阳界,而对于guó mín dǎng的追兵阻师却是一次次的机会。
    杀过汝河之后,第18旅又受命攻打必经之途息县,夺下了淮河渡口。
    这是千里跃进途中的最后一道关口。
    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是中原的一条大河。
    第18旅部队抵达淮河北岸时,敌人已烧毁了全部渡船,仅有几只破船弃置河滩。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这条中原大河的高水位期。5月平均水位14米,7月19米,10月以后开始下降。
    当天刚下过一场急雨,宽宽的河面上泛着浪,水流湍急。第18旅政委李震派出部队远距离寻找渡船,他焦急地站在大堤上,冀盼着出现奇迹。
    下午6时,刘邓率领指挥部到达。
    刘伯承走上河堤。邓小平在堤下用帽子扇着风,问李震:“有多少船?天亮前渡过淮河没问题吧?”
    李震汇报了情况。
    邓小平:“这些早应该想到。这么多人马,无船,无桥,总不能投鞭断流吧?”
    刘伯承走下河堤:“吴绍周的85师已经到了彭店,离我们只有30里。天亮过不了淮河,重兵一到,有可能使千里跃进功亏一篑!”
    第18旅刚结束汝河激战就攻打息县、拿下渡口,他们就是生出三头六臂,也难把一切都准备好。刘邓虽心急如焚,也没再说什么。
    李达匆匆而至:“找到了一些船。李震,你们18旅今晚12点以前必须渡河完毕!”
    李震连忙跑到渡口,监督渡河。
    部队拥挤在渡口,乱纷纷一团,越急越挤,越挤行动越慢。李震重新调度、布局,整顿混乱的秩序,嗓子都喊哑了。旅里的干部都愁眉不展:这么多部队,就这些既小又破的船,无论如何在12点以前是渡不完的。
    统帅部在岸边一间独立小屋召开紧急会议。
    邓小平说:“伯承同志先过河指挥部队,际春同志一同过去。李达同志留这里指挥渡河。我负责断后。”
    刘伯承说:“政委说了就是命令,立即行动。”
    李震拦住走出屋的李达:“参谋长,12点以前我们旅无论如何渡不完。”
    李达紧抿着嘴唇,沉思了片刻,很艰难地说:“两点钟前渡完,一分钟不能再延迟!”
    第18旅只占渡河部队的七分之一,李震不能再说什么,但就是把时间放宽到两点钟,也是没有希望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