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野战集团在辽阔的中原大地L摆出了一个大大的“品”字。máo zé dōng亲自勾画的刘邓、陈粟、陈谢三军挺进,彭德怀、许世友两翼牵制的全新战略格局已告形成。随之,华北野战军对平汉路北段发动攻势,解放雄县,兵叩石门;东北野战军在长春、吉林、四平和北宁线锦西至义县地区发起大规模秋季攻势。人民解放军已经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
máo zé dōng、朱德、周恩来异常兴奋。
朱德:“中原得手,天下大事定矣!”
周恩来:“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蒋介石总想把我们赶过‘外壕’,而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打进他的‘内壕’了。”
máo zé dōng:“所以,我们要重新算一笔帐,不是五年、10年而是三年甚至两年之内消灭蒋介石。还要修改一个口号,不是战略反攻,而是战略进攻。进攻,是没有界线的。”
这段时间是蒋介石最难过的日子,捉襟见肘,疲于应付。“美龄号”专机东飞西走,南北往来,载着蒋介石四处巡视、部署。
蒋介石说:“匪军近来大喊大叫改变战略。配合这种喧闹,各地匪军频频调动转移,加紧袭扰。不明真相者受其迷惑,以为匪军真的改变了战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战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想变被动为主动就能取得主动,想不打战略防御就能转为战略反攻,天底下哪有这等便宜的事?战争胜负说到底还是要取决于战力。论战力,我们比匪军要强大得多!他们如此鼓噪,目的很简单,就是企图扰乱我重点进攻战略。刘伯承邓小平过河是为了这个目的,各战场到处乱窜也是这个目的,就是害怕我们的重点进攻!”
国统区的刊物《观察》对时局的观察比蒋介石的观察要清醒,它连续载文评述:
整个战场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锯而是推磨,从黄
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成了一大转盘。当陈毅华东野战
军与国军在山东打得不可开jiāo时,刘伯承渡过黄河来解
救陈毅,使陈毅的部队一部转入胶东,一部随了刘伯承
南突。
刘伯承南突时,国军追击部队还没有转过方向来,
陈赓又在豫西过了河,减轻了追击部队对刘伯承的压
力。中共选择了一个想吃掉榆林的机会,同时可以吸引。
胡宗南部的北来。关中及潼关外陇海线的防御力量自然
要薄弱一点,于是晋南的共军陈赓部得以渡过黄河天
险,而出现于豫酉,和刘伯承遥相呼应。……看来共军
的桴鼓陕北,似乎是晋南强渡的准备。
陈赓是在陕北桴鼓时从晋南渡河的,当胡(宗南)
部准备增援豫西时,彭(德怀)贺(龙)王(震)又在
陕北闹起来。东西两战场由于这样的一步一步的推磨兜
圈,已经变成一个大战场,形成了“中原多事之秋”,共
军各部的配合是相当成功的。
战局是整个的,声东击西,打北图南,每一根毫
发,也会牵动整个的头部。
由此看来,无论蒋介石承认与否,战争态势已经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发生了根本的扭转。也就是说,随着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呈“品”字形问鼎于北起黄河、南到长江、东自津浦、西至汉水的广大地区,八方风雨将汇集在三山(大别山、泰山、伏牛山)四水(江、河、淮、汉)之间。
中原大势已经底定。
中国的历史将从此发生重大的转折。
大势中原大势中原第11章 雄xìng桂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