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7 章(第1/4页)  大势中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倘有不便,贫僧愿助一臂。请,请赏光略饮薄茶。”

    长老一路引导,吩咐众僧献上清茶,又特意拿出一碟素饼,招待刘伯承、邓小平。

    “请随便用一点。卑寺贫寒,不成敬意。久闻大军威名,不知来此之后,我等应该做些什么?”

    邓小平知道僧人仍存有顾虑。这是可以理解的。连年战火使得这远离尘世的佛门净土也不安宁了。大别山山多寺院也多,部队经过的寺院几乎处处都有guó mín dǎng贴的“勘乱剿匪,人人有责”、“僧人道士,也要当兵”的标语。

    邓小平:“长老请放心,我军政策纪律严明,决不干扰正常佛事。”

    刘伯承:“如果长老一定要问该做什么,那就只有两件事:赶快从事生产,保护好寺院。”

    刘邓小坐即告辞。临别,刘伯承从康理的挂包里掏出四块银元,送给长老:

    “一件蓝衫之助,略表谢意。请长老收下。”

    长老双眼满含泪花,深躬施礼。

    康理不高兴,转身先走。

    出了寺院,康理埋怨:“司令员,我刚给你领来两个月的伙食补贴,赔了茶壶不说,怎么能把剩下的四元钱全都送给那个鬼神的宣传员呢?”

    “噢,我说你怎么不高兴呢?原来为这件事。你看那和尚,蓝衫都是破的,他也是个穷苦人,也很困难啊!”

    “他困难,给他茶钱就是了,也不能给那么多呀。”

    邓小平拍拍康理的肩膀:“小康呀,长征时,司令员与彝族兄弟共饮鸡血洒结盟的事,你知道不知道呀?”

    康理点点头。

    “就是嘛,那件事已成为美谈。如今,司令员团结僧人,叫鬼神的宣传员给我们做宣传,这件事意义大不大?”

    康理无语,若有所思。

    刘伯承笑道:“你呀,都快成两岁小孩了。”

    三角山风光壮丽,云雾缭绕,山外有山,犹如一座座岛屿浮在蓝白相间的海洋中。透过云缝向山下望去,满坡红叶,翠绿丛灌点缀其间。一条条瀑布飞流直下,发出震耳yù聋的轰鸣,腾起珍珠般的水雾,在日照下似架起无数彩虹。

    任何自然景观在刘伯承的眼里都是一部伟大的、独一无二的兵书。长期的戎马生涯使他认识到,如果读不懂这部“兵书”,充其量不过是一名勇士,而绝对不可能成为军人。战略大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稔熟这部“兵书”到了过目能诵的地步,使大自然造化的一切尽可能地为自己所用,从而步人运筹帷幄、趋利避害、决胜千里的战争自由王国。

    “你们看,这里山高谷深,林木茂密,正是伏兵歼敌的好地方!”刘伯承挥动竹竿,指着连绵起伏的山峦,说:“邓政委,蒋介石想在大别山北歼灭我们,而我们略施拖刀小技转到大别山南,主动权就又回到手中,应该煞煞他的威风了。”

    “是的,我们解放了几十座县城,群众已经初步发动,此其一。其二,刚刚打过张家店战役,歼敌一个旅,我军士气正高,再加上这么好的地形,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另外,华北野战军正发起清风店战役,我们要趁势搞个南北呼应,拖刀之后,杀蒋介石一个回马qiāng!”

    刘伯承兴奋地回转身:“康理同志,你那嘴巴不再挂油瓶了吧?你讲讲着,我们在这里打仗,应该用什么战术呀?”

    上山时刘伯承讲故事,康理就听出了刘伯承有意使用埋伏战术,这会儿陪首长看了地形,心里已经有了盘算,遂信口答道:“狼的战术。”

    “噢嗬!很有战术眼光嘛。你再说说看,目前蒋介石正派青年军203师渡江北上浠水,又调40师、52师的82旅南下蕲春,我们应该在哪里设伏?”

    康理思索了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