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军的王牌部队。)遗憾的是,虽然有此记载,却没有击毙饭的中国老兵的名字。日本方面的记载,则提到饭这个人实际为人不错,对朋友义气,在军校助人为乐,喜欢思索,还能写诗……
还是不要提这个了吧,谁叫你来中国打仗?谁叫你带101联队打进南京城?谁让你叫个名字作犯中国吾狼?
言归正传,钢盔反光暴露了饭的目标,算是这铁帽给日军带来的又一个悲剧吧。不过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太平洋战争逐岛争夺,日军才用在钢盔上涂抹煤焦油的方式多少改进了其反光xìng能。
然而,钢盔也不是全无用处。
青木一直没有提到自己为什么对钢盔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但是,我在他这本书里看到的一个例子,按我的分析,应该正是他自己的经历。
记抗战中日军的钢盔(4)
这个例子说的是在1945年,山东一支日军出发讨伐,走到路上已经天晚,于是找了个山村宿营。
问题是日军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村子表面平静,实际上却是八路的一个重要据点。八路发现日军进来,一qiāng没放,悄没声地溜到了打谷场,埋伏了下来。
干吗选打谷场呢?您一会儿就明白了。
吃完晚饭,按照条令的规定,日军小队长吹哨召集部下晚点名,地点就是打谷场这村子唯一平坦的地方就是这里了。您看八路会选地方不会?
大家都跑出来晚点,一个初年兵(新兵)手忙脚乱出了笑话。原来日军条令规定,晚点穿军便服即可,而这个新兵没有记住,居然戴了顶沉甸甸的钢盔来晚点。
日军哄笑。笑声未绝,忽然雷声霹雳,电光四shè。下雨了?哪里,是八路扔出了手榴弹!
青木认为,有理由认为这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理由有二,第一,这支八路投弹动作准确,而且肯定都是把手榴弹拉火后等上两秒再扔,结果手榴弹各个凌空开花,空场上的日本兵连杀伤死角都找不到;第二,这支八路用的手榴弹不是那种黑火yào,一zhà两片的边区造手榴弹,而是缴获自日军的四十八瓣卵形弹! 这种弹虽然投掷距离不如国军的德式手榴弹,可是破片多,散布广,对露天的日军杀伤极大。这个小队的日军结果全灭,绝大多数人死于击中头部的手榴弹片。没死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犯糊涂戴着钢盔跑来晚点的新兵了。钢盔挡住了大多数弹片,这个小兵只是肩部负了弹片伤。
据胶东的朋友对史料分析,这应该是许世友将军的五支队,转移中打的一场顺手牵羊的战斗,而且打了就走,决不拖泥带水,让日军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青木是通过这个例子,说明钢盔的优点。他没有提这个新兵的姓名。然而,根据他自己的履历,青木是1944年加入日军第59师团的,1945年的战斗中,他当然依然是初年兵。而他所在的部队在增援文登的战斗中,小队上下官兵全灭,只有青木一人带伤幸免……
我很怀疑这里面提到的初年兵就是青木自己,虽然没有更多的证据。
另一个例子,青木就说得明白 就是他自己中队的事情。这个,是不戴钢盔的恶果。
谁不戴钢盔呢?是青木中队里面一个叫井口的老兵油子。
这日本军队里面,十分讲究资历,老兵不但欺负新兵,甚至对军纪也往往当作耳旁风。青木的中队长年轻,打仗也差强人意,就有些镇不住场,于是老兵就越发恣横起来。
井口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这个老兵在中国打了三年仗,杀人不眨眼,中队上下都有些怕他。这井口从来自己不打洗脸洗脚水,都是新兵伺候,稍有不如意就逼新兵下跪,一边背阵中训一边互打嘴巴,美其名曰教育。更令人厌恶的是井口十分贪婪,新兵家中寄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