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9 章(第1/2页)  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齐哈尔附近。

    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因为我的印象中,抗战是从1937年开始的,而东北军是一qiāng没放就丢掉了东三省。那么,这个日军少佐1933年怎么会战死在齐齐哈尔呢?

    疑惑使对历史有些偏爱的我忍不住寻找这件事的真相。结果发现,日本陆军少佐福井义,是1933年年初在讨伐马占山之役中被击毙的。那时,正是马占山将军在黑龙江艰苦支撑的最后时刻。不久,这位弹尽力竭的爱国将领就被迫率部撤往苏联。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找到的文献中,有日军和马占山将军所部jiāo锋的大量史料和照片,如中国军队在电波状战壕中的坚守、双方的pào战、日军的伤员、葬礼等等。显示在日军侵占黑龙江的过程中,中国军队显然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抵抗。这些,都是在国内的时候不曾见到的。

    而这次寻访中,又发现另一个令我惊讶的事实,那就是日本现存的文献中,保留了大量侵华战争的有关资料,包括照片,记录,甚至实物等。有很多材料,今天读来还栩栩如生。

    比如,在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曾提到一个绑在机qiāng上的少年兵。当时,稻垣所部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在淮北某地的顽强抵抗,占领了阵地。阵地上,他们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qiāng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qiāng的支架上。见到这样的情景,日军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意图对此加以炒作,说明中国士兵作战是怎样被迫的,来打击中国军队士气,并彰显皇军的正义。也许是为了增强说明效果,日军方面特别找到了几名在这次战斗中被俘的中国伤员,询问他们是否了解把士兵绑在机qiāng上作战这样的事情。

    后记(2)

    几个中国被俘伤兵说出的话,却出乎了所有日军的预料。

    原来,这支和日军jiāo战的中国军队(冷欣所部),是地地道道的两淮子弟。所以此战对他们来说,不但是卫国,而且是保家。这个少年士兵是一名机qiāng班长,他的家就在阵地后面的村子里。战斗开始前,他招集阵地上的弟兄们,对大家讲要么打退日军,要么战死,丢了阵地自己无颜回家。说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铁索,将自己锁在了机qiāng的支架上,不顾长官的劝阻,将钥匙远远地抛入了河中。

    那一战,一个营的淮河子弟,从营长到马夫,只有十几个伤兵被俘。

    qiāng不如人,兵不如人,也许这一个营的战士从进入战壕就注定了战败的命运(日军记载此战只伤亡五十余人)。而这些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没有享受过什么好日子的农家子弟最终也没有在家园,在他们的父老姐妹面前后退一步。

    真相大白的时候,所有的日军都为此感到震惊。

    那一天,我忍不住离席拭泪,以免别人看到我的失态。

    此后,使我产生了一种想法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这些资料中,从敌方的眼睛里,看一看我们那段历史呢?而且,这些材料中,显然可能埋藏着我们所不了解的一些事实。

    于是,旧书肆、资料馆、日本老兵的家,在业余时间寻找这样的史料,就成了我的一个固定工作。

    的确,有很多意料不到的收获。比如,日军双料王牌飞行员、疾风式战斗机的试飞主任,号称陆航之花的岩桥让三,毙于袭击西安之役,这一史实就是首次被发掘出来。而八路军怎样用日本航空zhà弹改造地雷来zhà日本坦克,如果不是有照片为证,也怎么看怎么像一个传说。

    更多的时候,我是被一种精神激动着。

    在这些资料中,我看到的分明是一个个当年的中国人,他们或刚烈、或勇猛、或聪颖、或机变,用他们的脊梁扛起那个时代中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