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9 章(第2/4页)  愈放下愈快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很难很难,死却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曾经神秘的死便越来越司空见惯了,特别是高中和大学几位同学的非正常死亡,更让我感到死亡的不可预兆和如影相随。而在我老家,我所生活的那个村庄,人类的新陈代谢更是在我的眼皮底下如此清晰地发生着。我每年回去一两次,每次回去都会发现,又少了几张熟悉的面孔,多了几张陌生的面孔。当妈妈告诉我,某某爷爷、某某nǎinǎi、某某伯伯、某某婶娘“老了”时,我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震惊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地般的平静。能有什么理由不平静呢?对于每个人,死都是迟早的事,生命,都是从无处来,向无处去,完成一个注定的轮回罢了。因此,生命之旅,其实就是死亡之旅;死亡之旅,其实就是回家之旅。是的,回家,死就是这么简单。

    第150节: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就宽(85)

    曾经在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一书里,读到过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题目叫《死是美丽的》。突然发现,自古以来令人恐惧、令人断肠、令人望而生畏的死,原来也可以这样温馨而美好。而在史铁生的笔下,死便成了生的一种默契:“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在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着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面对死亡能有此等从容,也就活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在他们那里,死不是生的终结,而是生的另一种延续。国学大师文怀沙更绝,他干脆把人生比做住了一回旅馆,吃饱了,喝足了,便可心满意足,笑而归去。何等豁达,何等超然!

    人对死亡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对生活的态度。从恐惧死亡,到接受死亡,再到平静地面对死亡,这一过程便是生命和思想走向成熟的渐进过程。一个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的人,是绝对能够平静地面对生活中一切的,包括深深的坎坷,包括巨大的厄运,包括一切误解、一切冲突、一切纷争因此,我常常想,如果我们都从很年轻的时候便开始“预习”死亡,我们一定会少很多困惑和苦闷,多很多快乐和坦然,一定会少很多冲突和纷争,多很多关爱和宽容。“预习”死亡,就是提示自己,我们终将老去,一切终将过去,要学会爱和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看淡一些东西。我坚信,在人生大限来临的时刻,也是人生最圣洁最接近完美的时刻。假使人们都能提前以终老时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生命将会演绎得多么宁静,多么和谐,多么美丽!

    只有远离偏见,才有人与内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08狭隘与偏见

    狭隘的思想,产生偏见。

    偏见危害无穷,小到影响个人命运,大到阻碍社会发展。

    伽罗毕,杰出的数学家,因为他的理论太超前,论文曾经多次被退回。21岁的他在决斗中身亡,作为“异端”,生前始终未被承认。

    迈耳,第一个发现能量守恒的人,因为到处是偏见,得不到人们的理解而发疯。

    亚·鲍耶,第一个写出非欧几何学著作的人,连他的数学家父亲都强烈反对这种怪论,最后离家出走,不知所终。

    人类历史上,因为偏见而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

    现实生活中,偏见也像一个幽灵,无处不在。

    某人曾经做过小偷,人们看他的儿子也像一个贼,这就是偏见。

    某学生成绩一向很差,突然考了个第一,大家都不相信他有这水平,这也是偏见。

    某女士没有文凭,但长得漂亮,她不提升没人说,一提升就会有很多风言风语,这也是偏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