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达文件要她贯彻执行;作为民营企业,她还要经常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准备讲话稿上台发言……所有这些,对于没文化的陶华碧来说,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啊!
没有规矩哪能成方圆?没有文化怎么上“讲台”?望着越积越多的文件,办着什么都得试探着去做的公司,陶华碧首先想到的是请能人。她按照自己朴素的感情,制定了惟一的择人标准: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能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可具体该请什么样的能人呢?她想来想去,把自己的长子当作了比较的标准。
陶华碧的长子李贵山是个转业军人,当时在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在当时的陶华碧眼里却已经是了不起的“秀才”。她想先把李贵山拖到自己这个民营公司来帮忙,却又不忍砸了他的铁饭碗。没想到,李贵山得知母亲的想法和顾虑后,却笑着说:“都什么年代了,那还有铁饭碗?!”她还是不同意,可李贵山自作主张,辞职来到了她的公司。
李贵山帮助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文件,整章建制。李贵山读,陶华碧听。听到重要处,她会突然站起来,用手指着文件说:“这条很重要,用笔划下来,马上去办。”帮母亲“看”完了文件,李贵山便开始起草规章制度,然后再读给母亲听。陶华碧听得极为认真,听到有不妥的地方,她立即口述更正,然后再由李贵山修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满意,她就在材料的右上角画个圆圈。李贵山看着这个画圈,哭笑不得,他在纸上写下了“陶华碧”三个大字,让母亲没事时练习。哪知,陶华碧对这三个字看了又看,一边摇头,一边为难地感叹说:“这三个字,很复杂,很复杂呀!”
在长子李贵山的帮助下,陶华碧终于制定出了公司最原始的、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规章制度,宽严并济,奖惩分明。但是,只有长子帮忙,陶华碧还是深感人才不够。于是时隔不久,她又招聘了一个具有本科学历的青年。怎么培养这个人才,又怎么留住这个人才?没有文化的陶华碧却有她自己既朴素又独特的“绝招”。本来,她招聘这个本科生的目的,是想让他当办公室主任,但她却没有马上任命,而是先让他在公司里做杂活,用她的话说:“这是淬火!”然后,她又派他到全国各地去打假、考察市场,这一招用她的话说:“这是磨磨!”半年后,她才任命他作办公室主任……这个人,就是如今“老干妈”公司里的第三号人物王海峰。如何管理好公司越来越多的员工呢?陶华碧又有她另外的同样既朴素又管用的“绝招”:实行管理亲情化,自始至终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
最初让长子制定规章制度时,她就把这一招视为最基本的要素。比如:在员工福利待遇的制定上,陶华碧考虑到公司地处偏远,jiāo通不便,员工吃饭难,她决定所有员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当“老干妈”公司现今已发展到1300人,这个规矩仍然没有废止。这么庞大的企业,一直这样实行全员包吃包住,谁敢想,谁又敢做?然而,陶华碧不管花多大的“血本”,却始终坚持了下来。
制度虽然这样制定了,但她还亲历亲为,总是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关心人,体谅人。公司里有一个厨师来自农村,父母早丧,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可他爱喝酒抽烟,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几乎都被他花掉了。陶华碧得知这一情况后,很是担心。有一天下班后,她专门请这个厨师到酒店喝酒。酒桌上,她对他说:“孩子,今天你想喝什么酒就要什么酒,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但是,从明天开始,你要戒酒戒烟。因为,你要让两个弟弟去读书,千万别像我一样一个大字不识。”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使这个厨师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戒酒戒烟。但陶华碧还是不放心,她只让他每月留200元钱零花,其余的钱则由她替他保管;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