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 章(第2/4页)  听刘墉讲为人处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又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这最后一句款跋,算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最精准的解释了,也是他对自己处世哲学的一种解释。

    难得糊涂不糊涂

    其实钟爱这句名言的人,大多是并不糊涂的人。试想,没有文化的村夫市井世事不明,可以说是糊涂,可他并不去说什么“难得糊涂不糊涂”,也不为自己的糊涂或悲哀或欢喜,糊里糊涂地就这么过着,挺好。就是那些并不糊涂的人,总盼望着自己“糊涂”,那是因为他们太清醒了,这才盼望能“糊涂”一点。

    这并不是我们否定“聪明”的价值,也不是把聪明和糊涂对立起来。只是,人世间努力使自己变得聪明的人很多,但人生在世,在智力上达到“聪明”的状态却很难。有些人虽然并不聪明,但却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真正意义上承认自己不聪明、老老实实做人的所谓糊涂者却很少。

    思维能力,是上苍惟一赋予人类的宝贵能力,是对人类的厚爱,不用它可惜。越是读书多的人越是爱想问题。可是这思维能力往往越用越害怕,问题越想越多,想想又不得究其究竟,只觉得寒气逼人,高处不胜寒。

    人要是达到了绝顶聪明的境界之后,再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则更难。因为一个人对于人生事理了解透彻的话,这个人就会看到人xìng中的很多缺点和弱点。过于明查的人就会因此而在为人处世上处处挑剔,难以容人。而对于不正直的人来说,他可能会因此利用人xìng的弱点为自己谋取私利,败坏社会纲纪法度。

    因此,从过于明察苛求的聪明,转入宽以待人的“糊涂”则更难。于是眼睛一闭,又盼望“糊涂”了。这大约就是“难得糊涂”流传久远的原因吧。

    装糊涂又何妨

    很多事情,能睁一只眼,就别睁两只眼。睁着的那只眼,统观全局,盯着那些对你好的人,也盯那些对你不好的人,不要算计别人,也不要被别人暗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须从公心出发,放一着让人,退一步行动。

    第27节:xìng格决胜千里(14)

    闭着的那只眼,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把别人往死里逼,不要把事情做绝,否则以后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但“做人要糊涂”也不是真糊涂,只是装糊涂。万一你糊涂的那个对象,是个良心狗肺的小人,不懂得知恩图报,还以为你老实人好欺负,都骑到你头上了,你还糊涂,就不对了。糊涂也要有个底线,有个标准,对自己不能糊涂,对别人更不能糊涂得过了火

    因为有些事情是有确定答案的,是原则的,不可改变的,那又岂能糊涂?对于自己来说,是否放弃做人的基本准则,岂能糊涂?对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岂能糊涂?哪些事是违法的那些事是合法的,岂能糊涂?别人的东西、公家的钱款该不该拿,岂能糊涂?说到底,在带有根本xìng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糊涂不得!

    邓小平先生可谓是“难得糊涂”的楷模。在与撒切尔夫人谈判时,他什么都可以让步,什么都可以“糊涂”,惟有进驻中国军队、悬挂中国国旗、应用中国法律这三点不可动摇,一点也不含糊。

    由是观之,“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是一种很科学、很智慧、很艺术的处人处世之道,掌握起来真不容易,这才是“糊涂”之所以“难得”的原因。

    同时,“难得糊涂”也是一种境界,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着眼大方向,为全局负责,能做中流砥柱。它还是一种资格和智慧,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