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4 章(第3/4页)  听刘墉讲为人处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王大多荒yín无道,国家分崩离析,终至覆灭。这就是富贵和逸乐腐蚀了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居安而未尝思危的结果。

    第141节:为人处世,居安要思危(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预先做好准备,全面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样才能稳cāo胜券;反之,一旦面临新情况或出现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而坐失良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古训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然会有近期的忧患。所说的“远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对未来做充分的考虑,以应对将来出现的各种情况;二是要在考虑问题时,从长远打算,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才能不为眼前的小挫折而灰心,不为眼前的小利益而动心,才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万无一失。

    这正如刘墉先生所说的:“凡是认为环境与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而有所警醒,都可以称为忧患意识。然而,忧患意识却也能使涣散的人心振作起来,使淡忘的记忆清晰起来,使迟疑的感觉敏锐起来……当你有忧患意识之后,许多潜力都能获得发挥,你也能看得更深、更广、且计划得更长远!”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应该学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后悔莫及。

    第142节:为人处世,居安要思危(3)

    居安思危,既是兴奋剂,更是清醒剂;既算心态,也属精神;既靠意志,更须行动。鲁迅说:“凡事无论大小,只要和自己有些相干,便不免格外警觉。”战场上想不挨qiāng就趴低一点,拳赛时不挨揍就别爬起来。“用非常的手段,应付非常的对手!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

    克服恐惧的心理

    恐惧源自未知,它可以把一个能干的人变成胆小鬼。所谓恐惧心理,是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其表现为: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

    刘墉先生说:“这世上的问题常出在你太强调它是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蚊子叮了,痒!你硬是不去抓,说不定就忘了。相反,如果不停抓,愈抓愈痒,愈痒愈抓,搞不好还抓破皮,造成感染。”存有忧患意识,并不是要时刻活在恐惧的yīn影里,只是当财运亨通时要想到贫穷,聪明人总是提前为过冬做准备而已。

    恐惧心理的产生与过去的心理感受和亲身体验有关。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人在过去受过某种刺激,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兴奋点,当再遇到同样的情景时,过去的经验被唤起,就会产生恐惧感。刘墉先生告诉我们:“在那紧要关头,你必须知道选择,用理智告诉自己,也控制自己情感的反应,你要知道当你紧急煞车的时候,很可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