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 章(第1/4页)  中庸不平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的财富。可以说,除了一个日渐没落的下层贵族的身份,孔子一无所有。孔子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境也随之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很多当时看来比较低级的工作,包括看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牛羊的“乘田”。成年以后,孔子空负一身学问,却到处找不到工作。他先到齐国,齐君对他的主张很欣赏,却因为实际政权cāo在大夫陈氏的手里,“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到了五十一岁,孔子才在家乡鲁国获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逐渐上升而做到主管全国司法的“司寇”。可是因为政治斗争的激烈,孔子五十五岁就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个国君肯任用他,以至于生活颠沛流离,十分狼狈,最困难的时候,连续七天靠生吃野菜才活了下来。六十八岁以后,他回到鲁国,一直研究学问、教授学生,直到七十三岁去世。

    魅力从哪来(2)

    就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却受到当时和身后几千年的景仰,不但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呢?

    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他的xìng格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温和而严厉,威严却不粗暴,恭谦礼让却又自然安详。他所追求的“五美”,叫做“惠而不费,劳而不怨,yù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是说给别人带来实惠,同时自己也不付出太多;承受很多的负担和责任,但从不抱怨;有合理的追求和yù望,但绝不贪多务得;对自己有信心,但不会达到自负的程度;威严,但不会给人以粗暴鲁莽的印象。

    一言以蔽之,是修养造就了孔子的魅力。修养不是学来的,而是靠内心的领会,以及行动上时时自我提醒,逐渐养成习惯、变化气质而得来的。

    修养从内心开始

    对于现代人而言,修养好像是个遥远而又带点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的字眼,即使有心于提升自己、强化个人修养的人,也往往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

    《中庸》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达到“博厚”和“高明”的魅力境界,应该从内心的“诚”做起。但“诚”不能凭空得来,要靠后天的学习、反省,时时修养才能获得。

    “修”,指的是对自己的错误和短处及时改正,修正方向,端正身心;“养”,指的是发扬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注重实践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三年两年就能见效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知错能改的勇气。

    所以,修养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它需要持续的进取和不断的提高,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随时作出客观的评价,需要高度的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

    关于修养,最有名的例子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jiāo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反省自己是否忠于工作,是否对朋友讲信用,是否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才能维护内心的纯净与博大,成就强大的人格魅力。

    修养的方法很多。《韩非子》记载,战国时候的西门豹因为xìng急,就随身带着一块熟牛皮,提醒自己要柔韧、舒缓;而董安于的xìng子慢,就随身带着一根绷紧的弓弦,提醒自己要加快生活节奏。清代的名臣林则徐因为爱发怒,就在书房里高悬“制怒”条幅以自警,他的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yù则刚”也是为了克制自己的怒气而作。

    修养不管采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