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0 章(第2/4页)  中庸不平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准上级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提意见的方式。

    孔子说:“臣事君以道,不可则止”,是说下级要按照原则的要求来为上级做事,在上级不合乎“道”的要求的时候,要去规劝、提醒,可是,如果上级一意孤行,坚持不听,也不要为了博个正直的名声而苦劝不已。“不可则止”,实在不行就算了。

    即使有时上级觉得你的意见有道理,但是上级有上级的考虑,也许会出于人际关系、时间安排等因素拒绝你的提议,这时候就更要注意适可而止,否则就给上级留下不服从管理的恶劣印象,事情办不成,还损害了自身形象。

    衡量一个意见该不该提,该不该坚持,还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适不适合提出这样的意见。

    春秋时候,陈国的国君陈灵公非常荒yín无道,甚至与两位大臣共同拥有一个情fù,政事都荒废了。大夫泄治劝谏,陈灵公不听,泄治一次又一次进谏,灵公大怒,把泄治给杀了。子贡问孔子说:“当年比干劝谏殷纣王而被纣王杀害,大家都把他称作仁人。泄治的行为,和比干一样,应该也算作是一个仁人了吧?”

    孔子回答:“不然。比干对于纣王,按照亲属关系来说,是纣王的近亲叔父,按照君臣关系来说,是纣王的重臣少师。他对于殷朝的江山社稷和历代先王的宗庙负有重大的责任,所以才以死相争,希望自己死后,纣王能够悔悟,重新振作起来,中兴殷朝。因此比干可以算作一个仁人。可是泄治呢?他对于陈灵公来说,职位只是一个小小的大夫,又没有血缘上的亲属关系,身在昏乱的朝廷做官,希冀得宠而不忍离去,还想以自己的区区之身,改变整个国家的荒yín腐朽,这不是异想天开吗?死而无益,真是白死了!”

    孔子认为,在这种“世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以疏远的小臣的地位强行进谏,实属不自量力,无济于事,有害于己,是典型的不会提意见。

    “不可则止”,是出于现实的收益的考虑。如果这个意见提出来,上级肯定不会接受,那就失去了提意见的本来意义,可以不提。切不可因为一时的意气,或者非要在某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争个是非,甚至单纯地为了表现自己的水平,而不顾现实地提一些不切实际的意见,那样的结果,肯定是得不偿失。

    如何有效提意见(3)

    识人的诀窍

    居视其所亲

    孔子是圣人,圣人也会犯错,《论语》当中就记载了孔子好几次自我检讨。有一次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以前别人说什么我就相信什么,现在发现这是错的。不但要听他怎么说,关键要看他怎么做。是我的子弟宰予让我明白这个道理。宰予大概是孔子最不喜欢的学生,言行不一,屡教不改,孔子对他很失望,所以说对人必须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识人,是一门大学问。孔子所说的,只是一个大致的原则,具体怎么cāo作,他并没有说。在另外一个地方,孔子说,要彻底了解一个人,应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要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来龙去脉和走过的道路,考察他的爱好和行为动机,这样才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比“听其言而观其行”稍微详细了一点,可是还是过于抽像,不便实用。

    战国时候魏文侯的丞相李克(也叫李悝),提出了五条识人的标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不取。”平时,要看他所结jiāo、亲近的都是些什么人;对于富人,要看他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对于做官的人,要看他提拔、帮助的是哪些人;在身陷困境的时候,要看他的所作所为,如何对待困境;对于穷人,要看他是否能保持气节,不取不义之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