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九三、亦选功夫亦选奇(第2/3页)  重生之大科学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以《不孕不育者的福音:约翰逊博士的解决之道》为题,大篇幅报道孙元起在论文中提到的几种生育方法,比如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技术(即201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试管婴儿技术)、后来发展出来的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以及克隆技术。

    至于高贵冷艳的《纽约时报》,则是一本正经地探讨孙元起在论文提及的癌症起源,当然,这也非常吸引读者的眼球,毕竟癌症死亡率极高,一直是严重危险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而且孙元起提出的几个观点也都非常带有趣味性。

    比如孙元起提出癌基因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进化史。他认为在从低等生物向高等生物进化的过程,面对身体出现残缺曾经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断肢重生,像蝾螈、壁虎等生物就保留了这种功能。听上去这种功能非常有用,但有利必有弊,弊端就是决定断肢再生的基因很容易失控,一旦失控就会演变成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生物权衡良久,发现肢体残缺是九死一生,患罹癌症则是十死无生,最终还是选择了后一种,那就是不要断肢重生功能。

    尽管选择不要,但是这种基因依然潜伏在人体内,在普通情况下担负着正常的生理功能,一定激发便可能患罹肿瘤。那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癌症呢?孙元起接着提出了他的第二个观点,即人体的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传50代左右,然后进入极限,大部分细胞都会死亡,而少数幸存的细胞会在再生基因的调控发生某种变化,使其能突破限制无限地分裂,然后形成癌症。

    早先人类会因各种疾病而死,平均寿命不过四、五十岁,大多数人往往还没有活到细胞凋亡的极限,细胞还没来得及发生变异就病死了。工业革命以后,生活条件逐渐好转,科学技术尤其是医药科学得到长足发展,人类寿命大大提高,而这恰恰给了细胞以变异的机会。今后人类患罹肿瘤的几率还将逐步提高。

    就在孙元起的论文在西方掀起一波又一波讨论的热潮时,赵景惠也和卢瑟福乘船抵达了法国的马赛港。欧洲的记者对于这两人同样非常感兴趣,不仅因为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都做出了傲人的成绩,而且他们这两位获奖者都来自同一所学校。

    时至今日,诺贝尔奖以评价相对公正、奖金数额巨大等因素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已经颁出的十二届中,两个奖项的获奖者来自同一所学校,这还是第一次。而且这所学校在此之前已经有了3位获奖者在校任教,再加上这两位,他们在短短5年之间把诺贝尔奖的三个科学奖项全部得齐,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更令记者们感兴趣的是年近而立的赵景惠。夫妻店在诺贝尔获奖者是有先例的,早在1903年居里夫妇就因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与老乡贝克勒尔分享了物理学奖,不过赵景惠、孙元起夫妻俩与他们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首先,孙元起和赵景惠研究的领域完全不同,一个是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电子学以及新近的生物学等,而另一个则是医药学,根本就没有任何交集。

    其次,两人都是独享了当年的奖金,足见他们的研究成果是独步天下。

    第三,两人得奖时都才三十岁左右,尤其是赵景惠,甚至创下了最年轻获奖者的记录;而居里先生得奖时是44岁,居里夫人也已经36岁。

    赵景惠和卢瑟福刚下船,就被一大堆记者牢牢围住,吓得老赵赶紧拦在前面,把这些记者往四下推搡。记者们一个个都年轻力壮,老赵的推搡无异于蚍蜉撼树,他们的问题也紧接着一个个飞来:

    “卢瑟福先生,你之前曾在新西兰基督城坎特伯里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求学,之后又曾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做研究,如今在远东的经世大学任教并取得辉煌成就。特斯拉先生同样也是在经世大学获得诺贝尔奖的。请问这其中有什么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