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五行常识3(第2/5页)  茅山九龙秘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顺天行气也。”《春秋繁露》解释说:“行者,行也。”五行的“行”首先是动词,然后转化成描述“动”的名词。五行,也就是五种基本走势。所以接着就用了五种运动方式来说明木火土金水。可见汉代儒家理解的木火土金水,是基于阴阳运动方式作出的定义,而不是五种基本物质。至于《左传》中才出现“五材”,这并不表示五行就是五材。“行”字在古代从来就没有“材”的含义,把“五行”解释成“五材”也就没有任何根据。这种把不同的文献的内容没经过文字训诂而硬放到一起解说的做法,在学术上是不严谨的。

    《尚书甘誓》中提到“五行,”《尚书洪范》又细论五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洪范》是西周时期就成书的作品。“很多人觉得《洪范》晚出,是由于篇中首列五行,而近人的一项成见,是以为五行的出现很迟。这种论证方式,在逻辑上是颠倒的。”建国后的中医教材中把五行和五材硬拉到一起,也因为文献考据不足而承认是一种推测。对五行理论发展的“疑古”考证,逻辑上是错误的。根据“疑古派”的逻辑,凡是涉略五行的先秦作品,大都是汉代以后的伪作。凡是有金、木、水、火、土之类文字出现的,就必然是讲古代的五行理论。按照这些考证,很多文献被认定为西汉以后完成却伪称是先秦作品。随着郭店楚墓竹简出土,证明《尚书》确实为周代作品而非汉代人伪作的。

    第二点,五行学说在儒学和中医学上发挥的只是哲学作用,而不是物质作用。

    近年来,中医学者也说明在用于疾病研究的方f论中,五行已经不再是五种物质,而是哲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在《黄帝内经》以后一直把用于分析生命现象的阴阳五行当成哲学概念解说,而不是当成朴素唯物论来解说。这就导致了五行学说对秦汉之后的儒学发展也就一直发生了方f论上的作用,而不是五种物质的作用。

    从战国到明清,各种医学、儒学著作大都是用变化和作用来理解五行关系,如《黄帝内经》、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班固的《白虎通》等都是类似的理解。

    第三点,五行理论本身不支持物质说法。

    五行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关系。五行在生命体内的相互依存,表达了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表达了生命运动所具有的内部规定性;五行的运动和转化,表达了阴阳之间不断发生力量变化的消长关系;五行不能存在,同生同灭,表达了阴阳并行不悖的关系。阴阳之间的这种重要关系,也无法用五种物质关系来理解。五行所描述的是不能分割的一体关系,是生命体内的互相支持、互相制约又不断变化的关系,而不是五种个体之间的关系。

    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之间缺乏严格的互相支持关系,可以存在。而在五行学说中,没有一“行”可以离开其他的四“行”而存在。因此把五行说成是五种物质是牵强附会的。

    第四点,五行理论的功用不支持物质说法。

    五行理论是用来解说天地万物变化的。所以中医学总是用运行不息来理解五行。中医学的阴阳关系,是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来表述的。阴阳五行,描述了生命系统内部所必须具有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力量,因而形成了对生命特殊的看法。五行理论把生命描述成活的、不断运动发展和能够维护自身平衡的生命,而这一作用无法用把五行看成五种物质的理论来完成。

    五行生克

    >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