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69.寻找王恬(第1/3页)  带着你飞奔找永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河海交汇便利航道运输,商贾云集兴起繁荣气象。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营城对外开放商埠,不到几年时间,便发展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综合贸易中心。

    当时营城既无天险可守,亦无城池防御,考虑到经济在不断发展,为防止匪患侵扰,清政府特意征调大批民夫,筑起长达十多里的土圩(i)墙,将商埠整个围了起来。

    安全问题得到保障,为了便于民众出入,圩墙共开设九道门。由西向东分别是:德盛门、秩成门、阜有门、扬武门、启文门、通惠门、丰济门、履和门、绥定门。

    九十年代末期,甲午战争爆发,圩墙在战争中破损。后来日俄战争,圩墙再度遭受损坏。此后几经变乱,圩墙彻底损毁,但部分名字还是沿用了下来。

    杨万仪并不是营城人,但他在公园混迹多年,公园最不缺的就是老人,而老人最不缺的正是经历。他从“老营城”那里听到不少消息,有关“老九门”和“西炮台”的来历,早已耳熟能详。

    温姝听杨万仪讲述战争年代的事,她生在和平年代,很难想象战乱中的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不幸是当然的,但因距离太过遥远,尽管心生同情,却很难有切身的感受。

    听着听着,温姝开始走神,想象一个月后,生活是否翻天覆地,能否安顿下来,还是从此开始逃亡漂泊的生涯。想了一会,心情趋向平和愉悦,寻思:“致远,你现在在做什么,还在担心我吗,还是在准备明日谈判的事呢?”

    此时程致远刚刚经过鬼屋,继续向东寻找王恬的家。

    那日在蔚承勋办公室,程致远借用电脑查找资料,当时蔚承勋和王恬坐在沙发上,交谈内容就包括王恬家庭住址以及周边环境。程致远专注于解开身世之谜,无意听到一些信息,却没多想。印象里王恬家在营城东部,比立交桥还要更远一些。

    出了立交桥,进入郊区,由于这一带比较偏僻,没有任何地标性建筑,找起来十分麻烦。

    到了早上六点,沿路终于出现行人的身影,程致远赶忙打听,逢人便问是否认识王恬。

    一位中年女士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经过,听程致远提到王恬的名字,见他彬彬有礼,当即停下。

    程致远见她主动帮忙,先行道谢,问道:“阿姨,您认识王恬妹妹吗?”

    女士问道:“你找她干嘛?”

    程致远道:“她是我远房亲戚,我听说她家庭困难,特意来看望她,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上忙的。”

    女士见他谈吐儒雅,不像坏人,便将地址说了。程致远走了半天,终于找到了,禁不住千恩万谢。

    女士强烈提醒:“你去的路上当心点,前段时间总有人在她家周围晃悠,看上去好像没安好心,别让坏人给劫了。”

    程致远料想所谓的“坏人”,应该是蔚承勋派来保护王恬一家的便衣警察,再次向女士道谢,动身去王恬家。

    向前走出没多远,根据女士提示,从柏油路转入土道。道路狭长,道旁是老式砖瓦房,程致远看到这情景,不禁想到:“怪不得王恬妹妹容易被金钱所诱,原来她生活在这样落后的地方。”

    沿路向里走去,经过一处岔口时,程致远看到女士提到的那家纺席厂。当下辨明方向,转向东行。

    即将走出村子,他终于看到掉漆的板门,赤裸的红砖墙,以及房顶正方形的烟囱,与女士描述的半点不差。

    他这一路走来,数这户人家的房子最破,不禁暗生同情,同时感到自责。心想:“那次事后,我便将这位可怜的妹妹丢给蔚叔叔,莫说关心,连关注都不曾有过。事发当晚强烈想过资助她上学,事后就把这么重要的事抛在脑后。我果然非常自私,只顾着自己的事,毫不关心别人有困难。”想罢,打定主意,无论是否找到温姝,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