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古寺奇遇(第1/3页)  永乐夺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元朝末年,元惠宗妥欢帖木儿以工部尚书贾鲁总领天下河防,全力治理黄河,使其归于故道。岂知贾鲁求功心切,强行征召民夫十五万人,兵卒二万人,引得民不聊生,天下为之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c刘福通趁机起事,以红巾为标志,是为红巾军。

    次年,濠州郭子兴响应刘福通聚众起义,广布英雄帖,招揽天下贤士。不久,果然引来一群濠州的豪杰前来投奔。为首者姓朱名重八,字国瑞,后改名朱元璋。与朱元璋一起来的还有汤和c徐达等一干义士。若说这朱元璋,也真是英雄,凭一己之力带领徐达c常遇春等一众悍将屡立战功,先是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以为立足之地,并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积蓄实力,两年后于鄱阳湖水战一举消灭一代枭雄陈友谅。三年后攻下平江,逼杀张士诚,接着马不停蹄剿灭浙江方国珍,天下至此已占其半。

    至16八年正月,朱元璋自立为帝,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命徐达c常遇春等北伐,攻占大都,驱元顺帝于漠北。自此天下一统,基业大定。

    时间流转,转眼已是来到明洪武八年的暮春。夜深树漪,轻风阵阵,月色有些清冷。余杭径山寺的红烛依旧亮着,大雄宝殿的沙弥蹲跪在漆红柱边的蒲团上,已是在瞌睡呓语。径山寺西北角的一座偏院古朴淡雅,书卷不多却甚是齐整,红烛吱吱燃烧,发出淡淡的焦糊味儿,衬得殿内温温书香c暖意融融。客桌的正中摆放着一套青瓷茶具,一个铁壶摆在旁边的火炉上呜呜地烧着,白气腾腾,水显然是沸了。

    客桌边端坐着两个人正竖耳静听,对呼噜噜的水声浑然不觉。这两人都是吴中一带的才子,明初赫赫有名的“北郭十友”中的两位翘楚。(明初时期苏州之北多是才子隐居之处,其中又以比邻而居的高启c徐贲c道衍c高逊志c唐肃c宋克c余尧臣c张羽c吕敏c陈则才名最盛,时人称之“北郭十友”)

    其中一人初名姚天僖,后改名姚广孝,少年出家,法号道衍。这道衍和尚此时已四十岁上下的年纪,穿着半旧的灰白僧袍,头顶九个黑深的戒疤,很是吓人。这和尚身材高大,略微有些发胖,鼻梁高挺,只是脸色苍白,浓密的长眉近乎拧在一起,一对三角眼也总是若有若无的眯着,整个人一副病怏怏的模样,却是十分的深沉。

    另外一个书生装扮的长须中年男子名叫徐贲,与高启c杨基c张羽一齐号称“明初四杰”,与“初唐四杰”竞相呼应,大有一争高下的意味。徐贲与道衍年纪相仿,穿着直身的青色圆领大袖衫,头戴四方平定巾,中等身材,却有些消瘦,两对眉毛很淡,然而眉下双眼却炯炯有神,鼻梁细挺,双唇极薄。

    要说这两人怎会在这径山寺会在一处?这还与去年洪武皇帝的两道政令有关。

    却说洪武七年三月底,备受洪武皇帝朱元璋宠幸的孙贵妃忽然无疾暴亡,令一代帝王朱元璋伤心至极,然伤怀之余不免反思是否自己多年杀孽太多,方引来如此厄运降于爱妃身上?为此朱元璋下了大令,广邀天下有德高僧赴应天府诵经祈福,超度亡魂,护佑京师。而道衍的同门师兄正是在朝廷任僧录司左善世的宗泐。宗泐佛法方正,从来对道衍这个涉猎百家c不务正业的师弟极不认同,奈何眼见师门日渐零落,思来想去也只有这个道衍稍能堪当,因而对其极力推荐。岂料道衍收到皇帝的敕令,料知是师兄宗泐的举荐,却迟疑起来,迁延日久而不愿前往。

    也就是这一年十月,洪武皇帝一心要编撰的《孝慈录》初成,正需一名才学和辞令均十分出色之人加以润色。徐贲经户部右侍郎高启推荐,被洪武皇帝钦点,赴应天府为《孝慈录》做最后的修订。

    徐贲原本早已决意官场,隐居于苏州,此番忽然得令,心中不免惴惴,不知此行是祸还是福,因而一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