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柳庄居士(第2/3页)  永乐夺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和门吏郑和两人可以和他说上两句话之外,其余人等见了都悄悄绕开路躲了起来,生怕惹他不快受到责罚。

    而此时的道衍和尚确是已经请假出了京师,正拄着拐杖跋山涉水来到了浙江鄞城以西的东钱湖畔。沿着湖岸迤逦而上,直走到陶公钓矶左近,只见靠山的一处草坪上建着一座草庐。草庐外杨柳饶舍而栽,十分的清幽风雅。(陶公钓矶:位于伏牛山山麓。伏牛山山巅上松柏浓郁,涧麓处民居云集。且流传有越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在此隐居垂钓的说法。因范蠡又名陶朱公,后人因此改山名为陶公山。旧说牛头山山麓一处石矶乃是范蠡垂钓之处,遂得名“陶公钓矶”)

    道衍拂开垂柳,到草庐前叩门唤道:“俗客来访,柳庄居士可在啊?俗客来访,不知柳庄居士袁相公是否在家啊?”

    呼唤许久,房门这才缓缓地打开了一条门缝,一名睡眼惺忪的童探头看了看道衍:“大师是何人?寻家师作甚?”

    道衍一笑:“贫僧乃是余杭金山寺的出家和尚,法名道衍。因久慕柳庄居士大名,特地前来拜见的。”

    “哦”童揉了揉眼睛嘻嘻一笑:“嘻嘻,可是家师出远门了,最近怕是都不会回来了的。大师您怕是福缘未到,且请回去吧,嘻嘻嘻。”

    道衍见童顽皮,说话也不客气,只得摇头苦笑,又复追问道:“那你师父去了何处?可否告与贫僧?贫僧也好去找寻自己的福缘去呀。哈哈哈”

    童见他如此逗乐,也是“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犹豫了半响,这才迟疑着道:“嗯好吧,瞧大师傅你如此诚挚,我便告诉你也无妨。我师父嘻嘻嘻,十天前已经去灵隐寺远游了”,说着又朝道衍做了一个鬼脸:“你见了我师父可千万别说是我说的”

    “晓得了,晓得了,贫僧决计不会高密的”,道衍只觉得好笑,告辞了便急急赶往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少林,位于西湖以西的灵隐山山麓,始建于东晋时期,共有九楼c十八阁c七十二殿堂,僧房有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是江南禅宗五山之一,规模宏大。

    灵隐寺此时的主持名叫见心法师,曾在洪武三年被朱元璋召入京师说法,轰动一时,被朱元璋亲封为“十大高僧”之一,授金褴袈裟,与僧录司左善世的宗泐齐名天下。因而在洪武初年,灵隐寺的香火越发旺盛,竟不下魏晋时期。

    道衍走西湖,过杨公堤,饶道月桂峰,不远便已是灵隐寺。对灵隐寺道衍并不陌生,年轻时也曾时常到此游历,却多去飞来峰观瞻那四百多座摩崖佛像,很少入寺罢了。好友徐贲还曾经以此问过道衍:‘为何身为佛门弟子过佛门而不入,偏要去那飞来峰看石雕’。道衍当时便笑答道“只因五代至今,山水间雕刻而成的四百余座佛像集聚佛性与山水之灵性于一身,早已不是等闲雕塑了。可灵隐寺的寺庙内多是香火气,却没了佛性。故而多游山水而少入佛门”,一时传为笑谈。

    想不到时隔十年之后,道衍又要故地重游了。只是此番前来却不是来看佛而是来寻人。可是灵隐寺那么大,这柳庄居士又会躲到哪里去呢?

    思忖间道衍仰头望了望,只见石壁上赫然镌刻着宋代文豪苏东坡的那一句“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名句,猛然想起柳庄居士也曾有“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的赞语,心中顿时了然,便直奔飞来峰而去。

    灵隐寺飞来峰怪石崚峋,道路十分难行,可游客却不少。人人拄着拐杖,互相搀扶,成群结队而上,或占据山石一角歇息,或登高望远,或于风景怡人处吟诵,或于传说中的香火处祭拜,不一而足,煞是热闹。

    飞来峰上共藏有七十二洞,洞洞皆有玄妙。其中又以东南侧的青林洞最为有名,只因洞内有济公床c手掌印等,传说此洞乃是宋代佛学大师道济和尚的修行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