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九章 郑家天下必须死(第1/3页)  五千年来谁著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郑芝龙不要脸了

    时间进入到四月末,随着笔帖试告罢,整个闽地,不是整个南国都开始流传起了郑芝龙的笑话来。

    谁见过一次性录取上千人的科考

    谁又见过连落地举子都不放过的朝廷郑芝龙对那些落地举子伸出援手,但凡愿意南下的尽数都可以跟着去,无人能够阻拦。

    郑芝龙表现的太贪婪了,连鞑子和长安的李顺,甚至是成都的大西都不如。真就把朝廷的脸给丢尽了。

    江南士林都不知道要怎么嘲笑郑芝龙了。他招收的那些人都算什么啊连给名士们提鞋的资格都没。

    那已经完全透题的笔帖试内容,在江南不知道惹来了多少人嗤笑。

    “如此之人也能理国”

    这明面上说的是那些公务员,实际上嘲笑的乃是郑芝龙啊。

    而同时这些士林名士们也一个个坚定的敌视起郑芝龙,那是异端啊,是多活一天就多污染空气一天的异端。

    科举功名在这个时代的上流社会眼中那是拥有着很神圣的地位的。

    那是普通人家跻身上流阶层的唯一手段经商的人虽然可以赚到钱,但若没有读书人的庇护,在官宦们眼中就是任人宰割的肥羊。

    军户和勋贵子弟开国时尚有不俗的地位,到后面就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被人瞧不起。

    因此对这些上层社会的家族来说,让后人子弟参加科考,取得功名,就是维持家族兴旺的唯一手段。而人一旦拥有了科场功名,都不需要别人来提醒,他们自己就知道自己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养成的社会认知,形成的社会价值观。

    结果郑芝龙搞出的科举,虽然依旧是考试模式,但对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考试来,太儿戏太不成体统。

    一挥手就是上千人,试题又如此的简单,那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阳光大道了。

    那些个公务员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他们只是会写字识字,会算账记账罢了。

    郑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官吏相通绝不是一句玩笑话。

    而如此一来,那就很有可能,今后郑家天下的科举便不再是读书人所熟悉的大明科举,而就是眼下这种什么人都能进来逛一逛的笔帖试。

    这个法定的极其不好。将来的郑家天下若是有此一条荣身之路,那世人岂不把那文行出处,把那道德文章都看得轻了

    大明科举选的是官,人数自然很少。

    郑家科举选的却是胥吏,那基数何止是前者的十倍、百倍

    而如果郑家天下的官员都是从胥吏中选拔,那郑家天下的科举就只能是笔帖试,也只需要笔帖试。

    这叫大明这些劈开千军万马从独木桥里冲出来的进士、举人甚至是秀才公们又该如何自处

    他们都没办法靠着四书五经攀升到一个超出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层次的层次,直接在整个社会的权力结构框架中脱颖而出了。

    他们必须从胥吏的千军万马中劈开一条路,走向更高峰。这是不是更有难度且不说,只说这样一个社会权利阶层的进阶模式那就跟大明社会的道路全然不同。

    在大明是用四书五经八股文章来劈开大道,直接进入到官的层次中;而郑家天下却需要用实干实才,用看得见的功绩来劈开向上攀升的道路。

    这在读书人眼中是大逆不道的。

    更别说,在大明天下,想要走读书这条路的人,那必须家里有钱,至少是有几亩薄田,或是表现出自己非凡的聪明早慧后由族中来接济。后者的代表人就是洪承畴,甚至还包括沈楠光。不然你都没“资格”读书习文。

    可是在郑家的天下呢那门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