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四章 南明伐北清这还真有点虚幻(第1/3页)  五千年来谁著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如是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一种梦想成真的激动感充斥在他的心头。

    自从南迁以来,他做梦都想着能北复中原,但实力不允许啊。南明朝廷简直就是一个空架子,手中仅有的兵马不是残兵败将,就是乌合之众。

    不要说是北复中原了,就连上游的左良玉军的威胁都能叫他患得患失,夜不能寐。

    在左良玉病死之前,金陵朝廷的局势真是相当恶劣的。

    崇祯帝对左部兵马完全没有掌控权。

    崇祯十七年时的崇祯帝,手中的兵马欠缺,收复失地乃是妄想,自保都难才是第一位的。除了可以用大义名分来压制左良玉之外,他都还要借郑芝龙的力来巩固自己的权威。所以,他心里即便是有些不乐,也默认了那时候朝野上下一片赞成之声的联虏平寇之策。

    后者说是先联虏平寇,再灭北虏而光复中原,重整河山,实际上后半截都是虚话,都是安慰崇祯的假话。鞑子要是那么好利用那么傻瓜,他们也进不了关了。

    这点崇祯帝自己都心里清楚。

    真联虏平寇了,那今后的天下也就南北分立了。

    等联手满清灭了李自成,大明再北上收复中原,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那些江南的士绅官僚们是很渴望如此的,因为如此的话他们自身的利益也不会受损。而要是与满清的战争一旦打起来的话,则朝廷难免就需要大批的军费,难免就要摊派加饷,这是从他们的口袋里掏钱啊。更有落得大败的可能,亡国亡家了,他们的损失就更大了。

    反而是联虏平寇之策,此策既行,自己既可以坐享江南财赋充盈之地,依然可以过着纸醉金迷的太平日子,还没有了大批的北地士子来跟他们争权夺位,岂不是美哉乐哉

    便是大批被送去了金陵的北地官员和皇戚勋贵,大多数人也不去想北复中原的事儿。

    大明朝要能北复中原,他们又怎么可能被赶到金陵来么

    还是安稳为第一。

    刚刚历经了巨大惊吓的他们,很大一部分人在那个时间点都是如此想的。

    包括洪承畴等人,那都是打心眼里对鞑子的八旗兵有所畏惧,认为平原野战,绝非是鞑子的敌手。

    可这一切随着左良玉的突然病亡,就全都有了新的转机。

    左良玉一死,左梦庚对三十六营将领的控制力大为减弱,等于就是说朝廷对左军各部的影响力在大幅度的上扬。郑芝龙又要海外建国,这南明朝廷本来还有些不稳当的江山立马就稳如泰山,再也不见半点的风雨飘摇之感。

    甚至于在一些人眼中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可能

    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八十万左军都要被朝廷给收拢了,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

    一直反对联虏平寇之策的黄得功就不说了,只洪承畴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有了左良玉部的数十万兵马,则不仅是金陵上游地区的江防稳固,南明实力更是大增。

    而满清却与李自成陷入了苦战之中,这个时候趁机北伐,能不能打进北直隶一举收复了神京不敢说,但顺利收复中原、齐鲁却是肯定的。

    而满清即便是察觉不对,迅速从山陕撤兵,彼辈的久战之兵又如何能碾压的了南明的百万得胜之师

    别亡了郑芝龙的那个提议,对北地降贼降虏士绅官员们的清算,大笔的钱粮财货已然就摆在那里了,洪承畴私下里就以为,士气军心断无问题。

    崇祯帝见了洪承畴的奏章后,便寻了个理由将他招入金陵面议,结果是他更加的心驰神往了。这人本来就耳根子软,容易被说动。偏自己那定的主意却中一条路走到黑

    洪承畴一时间就又成了崇祯帝的宠臣。

    他现在是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