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1,大学的根:“教书育人”(第1/2页)  当代孔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位浙大教授的思考,他公开发表声援孔逸晨的文章中如此写着:

    “终于看完了整场的辩论,我一直很期待后面到底会出现什么状况,结果我很意外,可以这样说,我一点都没有想到结局会是那样干净利落,一个学生的气势,才华,智慧是那样的非凡。

    不过这也造成了一些状况,那就是现在我来讲自己的一些观点,可能时间上是有些晚的了,甚至会很多人认为我是牵强附会,但做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还是必须要讲。

    我想说的是,实际上从这个节目我开始看着以来,凭着我的直觉,我都觉得孔逸晨这个学生是不同于一般的。

    本人作为一名浙大的教授,从事教育行业20年,可以说我一生都没有遇到类似孔逸晨这样的学生。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太多不同的地方,而这个孩子才不到20岁,更可贵的是面对那么多社会名流与乌合之众的合力审判时,他始终是那样淡定从容。

    这样的淡定与从容,即使是我这样年龄的人也是不多见的。昨日我一边看视频节目,一边想着,这个场景我要是孔逸晨同学那个角色,我会怎样?我是否会表现得比孔逸晨同学好?是否会有更敏锐的思想观点与更机智的回答?

    我尝试着换位,感觉还真没有把握。

    就凭这一点,我当时就断定这个孩子的心胸与眼界已经远远超出他的同龄人。

    復旦大学不见容于这个孩子,从某些方面讲是这个孩子的福气,当然这也说明了华国的復旦不同于美国的哈佛,孔逸晨也可能不是比尔盖茨。

    但是,从哈佛退学的比尔盖茨的回忆录来看,当年的盖茨在社会公共问题上还真没有孔逸晨这样强烈的意识,盖茨当年只想做一件事情,就是在知识信息上让人类站到同一个平台上来,然后让自己在做好这件事的同时发财。

    现在他的这个目标是可以说完全实现了。

    好的商人总是价值引导与方法正确的产物。但是,当年的盖茨确实不是为了成功而做出退学决定的,而是他内心里有更为急迫的事情要做,而这个急迫的事情与他眼下的法律专业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呢?所以他离开了!

    在美国退学是个人的选择,完全属于自己的事情,根本不会有什么社会反响。盖茨退学当时在哈佛基本上就是平凡琐事一桩,只是后来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才反过来追思当年盖茨为什么要退学,教育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但是,在华国,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退学就成为社会公共事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这本身就说明了华国的社会问题所在。华国社会的宽容度还是很小很小,教育理念可能是无法与美国半个世纪前相比。

    对此,我想说:

    有多大的心,做多大的事,有人是后知后觉,有人是半路知觉,更多的人可能一生都不会觉醒,而像孔逸晨这样的人,一开始便有自己准确的目标和想法,更是在某种意义上一直去追寻而不放弃,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从他的身上我甚至看到了很多企业家的影子,像做淘宝电商的马云,顺风邮递的王卫,华国的首富等等等,他们都是可以改变华国的人!

    所以我想说——让他走吧!

    而接下来,更重要的事情,我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一些反思!

    在这里我首先想反问一句:“倘若,倘若后来的孔逸晨表现平平,没有后来的爆发,也没有懂世界十大语言,更没有表现出各种能力,难道我们就要批评他吗?

    他没有能力,不能赚钱,就可以被万人踩,他就一无是处了?成了一个loser?

    不,我个人认为这是极其不正确的。”

    相反,节目中出现了众多的社会名流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