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第2/3页)  大唐诗家夫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于是得见秦王于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特立此碑以记之。”

    五师生看完碑文,一种无以名状的崇敬感涌上心头。“自古燕赵多豪杰。”此话真的不假。

    五师生渡过易水,继续向着燕国都城蓟城进发。走了不远,就看到了一座长城模样的建筑,五师生走近,果然是一道绵延在崇山峻岭间的长城。薛家兄弟问王大哥,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王昌龄告诉四兄弟,这不是秦朝的长城,这是古燕国用以抵御秦、赵等国,保卫燕下都武阳,使用这一条长城叫着燕南长城或易水长城。它起于易县西北太行山下,经易县南境,入徐水、安新北境至雄县东北,折向南经文安至大城县西境,止于子牙河,长约五百余里。

    一天,一座古城出现在五师生面前,走近一看,城门上方用先秦石鼓文阳雕“万世古都”四字,两边阳雕一副对联:“东扼渤海北通大泽当年弈王追日曾过此;西望昆仑南面九州如今七雄争霸有燕京。”对联也是用的先秦石鼓文。由于年代久远,文字表层已经有不少剥落。由于薛家四兄弟不认识先秦石鼓文,那种看着文字不认识的味道可有些让人憋得不好受,于是四兄弟要王大哥解释一番。当王大哥说到这幅对联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的时候,四兄弟都伸出了舌头。

    王昌龄对四兄弟说,这幅对联虽然在用词方面不是很工整,但是上下联的意思对得极好,也许这也是古人题写对联的长处吧?

    王昌龄想,来一次难一次,既然来到这里,不如把这座闻名已久的古都看一个真切,于是王昌龄带着四兄弟沿着城外四个方向走了一圈,又-入内城进行一番考察,结果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城的外形为长方形,分内外两层,内城为夯土打造,外郭是堆积的土围。外郭城东西长近两里半,南北宽近两里。内城东西长南北宽比外城略。城墙高达二丈三四,底宽约五丈,顶部宽七八尺。城内靠西墙有子城一座,长方形,东西长约六十步,南北宽四十多步。

    王昌龄跟薛家兄弟介绍燕京的历史。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燕国的都城就这里。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燕国的鼎盛时期开始于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时期,燕国在此年称王。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燕国,但是真正作为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还是战国时为七雄之一的燕国。

    一连几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