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章 踏上西游之路(第2/3页)  大唐诗家夫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王昌龄师生来到一座县城的城门前面,只见城门上方阳雕着“盩庢县”三个上古甲骨文字。薛家兄弟只认得第三个“县”字,前面两个字都不认得,他们要王大哥解释解释,于是王昌龄说:

    “前面两个字跟‘周至’二字同音,‘盩庢县’就是‘周至县’,听说过吗?”

    “知道了知道了,但是‘周至’二字为什么要写着‘盩庢’呢?”

    “虽然它们同音,但是意思还是有些不同。‘盩庢’二字非常古老,古书上有‘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的说法,就是说这里的山水风光很好。但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的是在西周以前,周文王的爷爷周太王古公亶父为了摆脱北方戎狄的侵扰,在商王武乙元年率族人从邠州一带迁徙到这里,古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扩展疆域,发展农业,建立姬姓方国,准备将来凭着实力实施灭商大业。《诗经》中就有‘后稷之孙,实为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的记载。古公经营周原有五十年左右,在南原留下的足迹主要有这么几件:

    一是建造祭祀父辈先王诸盩的宗庙。《诗经》中有“古公亶父,掏复掏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的记述。

    二是开凿石门,打通南原进出南山的通道。“石门”,就是在石山上开凿了一个石洞。《盩庢县志》记载:盩庢很早就有“周亶王,入泥峪,凿石门”的传说。

    三是文王姬昌在这里创业时,建有姬亶庙。姬亶庙就是古公亶父庙。古公亶父就是周文王的爷爷。

    从这些史料说明,这里原来是西周姬姓王朝的发祥之地。”

    说话间,师生五人进了城,在“古公客栈”住了下来。五师生在盩庢县停留了两天,浏览了汉家离宫,唐家园林,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c老子讲授《道德经》的楼观台,黑水河畔的仙游寺,珍藏着隋代佛舍利的法王塔,屹立于县城西边的“八云塔”等等文物古迹。

    离开盩庢县,五师生沿着古丝绸之路向西北方向进发。这一天到了岐山县,王昌龄给薛家兄弟讲起岐山的历史。这里是炎帝生息c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c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

    岐山地处丝绸之路的关中西部,交通发达,运输便利,生态良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所以岐山又称凤凰山。为什么有“凤鸣岐山”的说法呢?传说中有一只凤凰栖息于此地,起飞时鸣叫一声就形成这座凤凰山。

    岐山文明源远流长,早在黄帝时代,岐伯就居住在岐山之下。夏禹治水,遍识山川,据传划全国为九州,岐山地区属雍州。

    商朝末年,周部族由邠县c旬邑一带迁至岐山,岐地就成了周部族的属区。纣辛十九年,西伯姬昌迁都于长安,岐地东部为周公旦所辖,西部为召公奭所辖。到了西周,岐地属王畿的周c召两国,由周王朝直接管辖。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阳,秦襄公率兵护送有功,赐岐地为襄公所辖。到了秦朝,这里就属于岐山郡了。隋改岐山郡为扶风郡,开皇十六年改名为岐山县。

    王昌龄师生浏览了岐山一带的古迹,主要有以周公庙为主体的高等级墓葬二十二座c贵族墓葬一百九十二座c甲骨七百多片。王昌龄还带着薛家兄弟瞻仰了位于三国古战场五丈原上的诸葛武候祠,那是全国四大武候祠之一。

    离开了岐山,王昌龄师生向东北方的邠州进发。这一天,到了邠州。邠州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周族部落首领公刘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叫做“豳”的小国。这就是邠州名称的起源。著名的《诗经》“十五国风”中的《豳风》所描绘的就是现在邠州一带的风土人情。秦朝时在这里设置漆县,东汉时设置新平郡,北魏时改为白土县。西魏时在这里设置豳州,唐开元年间才改称邠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