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章 王昌龄一路赏塞外(第1/3页)  大唐诗家夫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昌龄师生离开邠州向着安定县的泾州方向进发。这天,王昌龄一行到了临泾县境,泾水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峡谷流过。驿道两旁是永远看不到尽头的原始密林,五匹马穿行在密林之中,只见驿道上不时有麋鹿獐豝等小动物穿行而过。忽然间就来了一阵沙沙声,有雨点透过密林层层叠叠的枝叶飘落在人和马匹的身上,风雨给人们带来一阵沁凉。

    王昌龄的诗意又来了,一首《山行入泾州》断断续续地传入薛家兄弟的耳朵:

    “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徙倚望长风,滔滔引归虑。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

    过了泾州,五师生转向西北,到达陕甘宁三省交汇的“金三角”平凉。平凉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历史上是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平凉自古为屏障三秦c控驭五原的重镇,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王昌龄师生在平凉只呆了一天,转向东边,经过镇远到达庆阳,由庆阳转向北部逆环水而上,到达环县。

    第二天,王昌龄师生继续向西北进发。刚刚出城北门,就一座雄伟的关隘立在面前不远处。五师生走近,只见上端为拱形的关门上阳雕着“萧关”两个先秦石鼓文字,显得古朴苍劲,承载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

    萧关地处环江东岸开阔的台地上,是关中的北大门。出关达宁夏c内蒙及兰州c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c马莲河c泾河直抵关中。自战国c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c经济c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环县志》载:“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北一带花马池c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东至延绥,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彬宁之锁钥也。”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是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史记年表》有注曰:“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为关中四大关隘。四关之一的北萧关,亦称汉萧关,就在环县境内的秦长城与萧关故道的交汇点上。”

    王昌龄五师生拿出通关文书递给守关军士,守关军士在文书上签上“环县萧关”四字,盖上刻有“环县萧关”四字的大印,师生五师生出了萧关。

    自古以来,人们对“塞外”总是怀有神秘,关于“塞外”的文学作品也不少,尤其是诗歌,自汉魏六朝以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所谓“边塞诗”。像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c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c蔡琰的《胡笳十八拍》c《悲愤诗》,徐陵的《关山月》c王褒的《渡河北》c隋炀帝的《饮马长城窟行》等等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作。进入本朝,边塞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有名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的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广泛,边塞风光c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以及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都是他常用的题材。

    王昌龄忽然记起自己在雁门关也写过一首《出塞》,心想,我王昌龄不是也成了边塞诗人了么?我王昌龄虽然不是军人,但是写一些边塞诗也可以吧。王昌龄这么想着,又看到驿道两旁的桑树林,枯黄的芦苇丛,诗意又来了,一首《塞下曲》脱口而出: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薛家兄弟要求王大哥停下来,他们要把王大哥的诗记下来。

    王昌龄师生继续向着北边奔驰。这天,到了灵州,由于这里可以得到黄河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