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步入仕途(第1/2页)  这样的隋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杨坚是个不喜欢读书的人

    从宙里生活了十二年的杨坚回来后便被自己的老爸杨忠送进了太学去读书。太学顾名思义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早在宇文泰时就已经创办了,宇文泰和别人不同,他喜欢读书人,培养知识分子,不得不说的是这个人很有战略眼光,知道巩固长远统治的话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十二岁的杨坚来到了这座全北周最大的高等学府太学,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太学里主要学习的是什么呢?读书,读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左传》,《史记》,《国史》,《诗经》等等。读这些书,读的有没有用我们不好说,但想想杨坚同志当上了皇帝,就知道读书一定有用。

    但你要认为杨坚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那可就错了。

    杨坚恰恰是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而且他还十分的讨厌读书人,后来还杀过不少读书人,这个我们后面还会说到。

    来太学读书的他整天无所事事,不学无术的,他讨厌读书,自然不喜欢辞藻华丽的文章,我想这跟他的早年经历脱不了干系。我们都知道杨坚是在什么地方长大的?寺庙里,整整生活了十二年,别的孩子在私塾里学《三字经》时,他在听智仙念经。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杨坚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连小学都没上的人,直接去了高等学府读大学了。所以他的文学素养和基本功是比较差的,就算想他想认真读书,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虽说杨坚同志不喜欢读书,可偏偏有一本书他十分的热爱。

    这本书的名字叫《孝经》。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杨坚很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孝道,后来的大隋正是以孝立本的。自古历代王朝要么是提倡忠,要么就是孝,而杨坚同志属于阴谋造反者,那么他还有脸去说忠字吗?既然不能,那么他只能通过孝来教化民众。而讨厌读书的杨坚恰恰十分喜欢这本《孝经》,也许冥冥中真的有一种缘。

    别人读书的时候,杨坚同志很无聊啊!那么他干嘛呢?他喜欢交友,很会识人,知道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这是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很多人穷其一生可能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而杨坚却有这个天赋。

    因为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叫郑译,字正义(可他做的事一点也不正义),荥阳开封人(今河南开封),乃太常郑琼之孙,作为荥阳郑氏的后人,郑译怎么着都是个贵族豪门子弟,不然也进不了太学读书。

    就这样杨坚认识了这位叫郑译的同学,虽然不是交情特深的那种,但在杨坚以后的道路上起不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初入任途

    古代的孩子都比较老成,也许是因为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是从在寺庙里成大的缘故,杨坚却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我们都知道观庙里的和尚尼姑们大都清心寡欲,没事拜拜佛念念经,所以他们的生活大都过的比较单调。而在这种环境长大的杨坚自然比同龄人多了份清静。

    此外杨坚还是个不能同他随便开玩笑的人。

    据史书记载:“虽至亲昵,不敢押也”,意思是说你不与他关系有多好,都不敢开他的玩笑,杨坚就是个这样的人,你若跟他开玩笑,他会生气的,他一生气你就看着办吧!

    转眼间,两年的时光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过去了,迎来了毕业季。杨坚从这所全国最好的学校里毕业了。

    这两年来他虽然很不喜欢读书,但好殆也混到了名校的毕业证书,拿着这么个名分真的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这不,北周的缔造者宇文泰当时看到杨坚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此儿风骨,非世间人”。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杨坚绝不是凡人,那是什么人?是个神人,总之与普通人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